慈善公益报(王学军 康传广)走进江苏省海安市雅周镇许家庄村,映入眼帘的是插满国旗的路灯杆随着道路向远方延伸,漫天遍野的荷叶在碧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清新,挂满紫藤的彩虹架、古色古香的大舞台、别具一格的文化长廊构成独特的风景……这里是许家庄村打造的特色田园乡村。
许家庄村是江苏省海安市西南高沙土革命老区,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没有地缘优势,有的却是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个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慈善故事引起当地慈善部门的关注。前不久,海安市慈善总会孙进基会长带队专门到这个村调研,对他们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巧打组合牌”的慈善工作闪光点表示赞赏。
许家庄村过去堪称“穷乡僻壤”,区位优势不明显,一直以农业为主体。在村党总支书记陈华看来,发展村级慈善必须建立在乡村经济振兴上,既然是农业村,就要在“农”字上做文章。村里成立了“雅欣谷物种植农地股份合作社”,建成烘干房、农机库,购置烘干机、植保机、各类配套机械10多台,同时建立一体化服务联盟,村干部参与农耕销货等实践。着重打造特色产业,形成“支部抓产业、大户带实业、群众富家业”的浓厚氛围,带领群众蹚出一条实干致富之路。村干部流转村里1000多亩的土地,走规模化、产业化之路,把全村所有低收入农户集中安排在合作社务工获取劳动报酬。许家庄村经过三年的打造成功获批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
村级经济是村慈善工作的“晴雨表”。“手里有了钱,慈善工作站的盘子就会多些。”陈华说。2015年,许家庄村建立慈善工作站。当时,靠一家一户的捐助,慈善工作站的基金显得捉襟见肘。起初,募集的基金只有几万元。成立雅欣谷物农地股份合作社后,村营收入每年达到150万元以上,农民从合作社不仅获得工资收入、土地流转收入,还有近20万元的分红。陈华告诉市慈善总会负责人,农民因合作社而富,手上有了钱,捐助给慈善会的钱也就多了起来。从前年开始,村民向村慈善工作站的捐赠善款每年达到12万元以上。
经过几年的积累,许家庄村善款存量已达到68万元,在贫穷的高沙土地区实属不易。陈华感慨:“没有企业家的支撑,慈善事业不可能这么发展壮大。”
据陈华介绍,村里有位长期在外从事建筑的乡贤夏继东,18岁就外出打工,靠自学走上了建筑总承包的致富之路。富裕后的夏继东没有忘记家乡,更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除了出资兴修水泥路、亮化绿化道路,每年还坚持与村慈善工作站共同开展“慈善关爱老年人”年终福利活动,给老年人发放猪肉、鱼、食用油等年货,还发放1000元红包。在许家庄村,像夏继东这样的乡贤还有很多,南通利鼎紧固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恒进为了带动家乡村民在家门口拿到工资,特意把在县城的企业搬回村里,方便村民打工。这家年销售1000万元的企业,每年为村民带来200万元的务工收入,公司和职工向村慈善工作站捐资1万元。
许家庄村慈善工作如陈华所愿,村集体和富起来的村民为慈善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陈华说,入秋以来,村合作社的莲藕、荷花包、荷花枕头、干荷花叶通过电商走进全国各地,村合作社天天有钱进。几年来,许家庄村慈善资金积累近70万元,每年都要拿出10万元左右用于因病陷困的村民和困境儿童救助。17组村民陈大勇,前几年因为妻子患病,成了村里典型的因病致贫户,在村慈善工作站的全力帮助下,老陈的家庭生活有了极大改善。陈大勇知恩图报,今年还主动向村慈善工作站捐款1000元。
慈善在心,大爱在行。如今在许家庄村,村民慈善自愿献爱心形成习惯,乡贤扶助慈善成为佳话,海安市慈善总会决定总结许家庄经验向全市推广。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