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新闻
以“乡愁”为纽带建新时代幸福家园 访陕西省榆林市慈善协会副会长庞瑶
2022-08-10 08:14:47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希文)“慈善幸福家园工程”是由中华慈善总会发起实施的一项网络化慈善工程。陕西省慈善协会把此项目列为“一号工程”实施。陕西省榆林市作为首批试点市,把此项目与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目前认领村社525个试点,成效显著。


榆林市慈善协会会长刘洪、副会长钟开有、庞瑶(前排左三)在佳县窑湾村考察“慈善幸福家园工程”

  说起“慈善幸福家园”工程,榆林市慈善协会副会长庞瑶如数家珍。庞瑶说,2020年年底,榆林市慈善协会按照“慈善幸福家园”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榆林“慈善幸福家园”工程实施方案》,启动了“慈善幸福家园”工程。这个工程的初衷是根据乡村的实际需求创办的。

  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18%,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催生了一大批千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超大城市;另一方面,农村的空心化越来越严重,农村的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成了新的社会问题。庞瑶在调研中了解到,农村“三留守人员”最大的困难是年老体衰、做饭困难、吃饭凑合。于是榆林市慈善协会决定动员社会力量创建幸福家园,汇聚慈善资源,重点解决老年群体“吃饭难”问题。截至2022年6月底,榆林市已建成慈善幸福家园村社643个,网上认领村社838个,发起项目536个,线上线下捐赠款物1亿多元,建成老年关爱中心481个,为92527名三留守人员提供餐饮、娱乐服务。

  庞瑶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为全面推进“慈善幸福家园”工程落地实施,市慈善协会采取“五个结合”措施:一是把创建慈善幸福家园与党政中心工作相结合,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大力支持,榆林市慈善协会争取市政府印发《关于推动实施慈善“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的通知》,将创建幸福家园工程纳入了政府工作范畴,为各县市区慈善协会开展工作铺平了道路;二是把学习培训与工作动员相结合,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在省慈善协会的直接指导下,先后举办了两次大规模、高水平的培训会,培训市、县、乡、村项目负责人776人;三是把创建“慈善幸福家园”工程与“万企兴万村”行动相结合,邀请12个县市区商会会长和慈善协会会长于2021年8月在西安召开联席会议,协商共建幸福家园相关事宜,并联合印发了《关于联合开展建设幸福家园万企兴万村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四是把创建“慈善幸福家园”与参与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相结合,以创建一个慈善工作站、募设一支互助金、办好一个关爱中心、建立一个慈善公约、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的“五个一”内容为重点,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建设关爱中心,首先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吃饭难的工作思路;五是把培育典型示范与推动面上工作相结合,选择2个试点县(榆阳、神木)、10个非试点县,分类实施、培育特色,选择6个不同类型的村社作为试点,采取会长分工、部门抓点、全员参与、点面结合的措施包抓实施。

  今后如何打算、怎么深入?庞瑶说:首先,市慈善协会积极推进“慈善幸福家园”工程五年规划分步实施:即2021年是试点年;2022年—2023年为推广阶段,各县市区慈善协会创建“幸福家园”的村社达30%以上;2024年—2025年为普及阶段,到2025年年底,全市80%的行政村、社创建“慈善幸福家园”。其次,努力促进榆阳、神木经济基础强、工作作风好的两个试点县提前一两年实现“慈善幸福家园”工程达标或全覆盖。再次,继续抓好“慈善爱心早餐”项目,这是市慈善协会联合榆阳区慈善协会共同实施了十年的资助榆林城区生活困难老年人吃早餐的敬老项目,累计支出善款226.47万元,受益人数2002人次。

  庞瑶表示,“慈善幸福家园”工程是践行第三次分配的有效途径,是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市慈善协会将继续以创建新时代村社幸福家园为宗旨,以互联网为驱动,以“乡愁”为纽带,突出众筹、互助特征,传播慈善文化,实现社区、社工、社区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社会资源“五社联动”,坚持抓好这项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在秉承党的初心使命中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