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康老城有个培新社区。社区服务中心门前的巷道,名叫“慈善巷”。
初夏的清晨,笔者一行到培新社区调查“慈善幸福家园”建设情况。来时行色匆匆没有注意,与主人边道别边离开时,猛然发现巷道两旁住户的门牌上都写着“慈善巷”,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便立即询问社区主任管大雪:“这是老名?”她微笑点头,把笔者领到一百米开外的巷道口,指了一下巷道名牌,又指了一下新做的文化墙。
文化墙上所嵌的两块匾牌,分别介绍了巷名来历和慈善家宋云石的简历。
1920年左右,安康士绅宋云石在此(现培新街社区院内)创办慈善会,他任会长、曹凤洲任副会长。慈善会在当地乐施好舍、济贫救苦、兴办慈惠小学,他后来为新中国捐献了大批文物。他的善行义举受到了劳苦大众的一致爱戴和拥护,在他去世后,为了铭记他的功德,传承他的慈善精神,后人故将此巷命名为慈善巷,一直沿用至今。
宋云石(公元1889年至1958年),又名瑞麟,安康人。1929年自筹经费,又兴办安康私立慈惠小学,自任董事长,致力于提升全民文化素养。他业余酷好文物古玩,多方搜购保存,1930年至1941年共集得秦砖汉瓦100余块、列国泥封一百多粒、古人书画100余幅、各种古籍珍本160余套(册)共四大木箱,精心包装和装裱,于1953年全部捐献给了新中国人民政府。
宋云石先生以其爱国之情,为安康文化奉献了珍贵藏品、传世文物;以其凝心聚力的慈行义举汇集社会力量,让“慈善巷”这块热土,成为安康慈善事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成为受惠群众的历史记忆,成为安康百姓口碑相传的美好故事。
当年的慈善会、慈惠小学,不仅一年一年救济了大批灾民,而且为安康培养了一届一届的优秀人才,甚至为安康滋养了一代一代的慈善种子。
1998年5月,安康广播电视慈善协会在爱心人士的合力推动下筹办成功。成立仪式上,协会顾问、时任安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子美动情地说:“我感恩慈善、热爱慈善,如果没有慈善人士的搭救和教育,就没有我的生命、我的今天!”
张子美先生出生于1928年3月,刚满十岁那年,父母因家庭贫困、无力供养而含泪让他与别的乡亲一道进城逃荒。经过半年的流浪,他于当年冬季被慈善会收养,先到儿童教养所读书,后因儿童教养所迁至汉中而回家读小学,毕业后在族人资助下读了安康简师,1948年回乡到团前小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从乡镇干起,长期担任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县级领导,退休之后从事慈善工作,直到九十高龄还在为地方善举而带头捐款、劝募善款。
2001年,安康市慈善协会成立时,时任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原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徐山林到场祝贺,并深情讲述:“我自幼丧父,小时候因为母子三人生活艰难,无钱求学,一直上的是慈善组织创办、爱心人士供养的义学。先在西北安小、回民小学读书,后到慈惠小学进行学习。”
哦,慈惠小学,你这育人的慈善之源,你这赋能的惠民之根!
今天,当笔者一行从慈善巷走入当年慈善会的旧址,走进培新社区的便民服务中心,便走进了该社区经由市、区慈善协会扶助而兴办的“慈善幸福家园”,看到20多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在三间棋牌室愉快地玩耍,10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在文化活动室读书、看报、练习字画,看到医疗室、心理咨询室等处的志愿者正在为老人们提供个性化服务;笔者还从活动档案中欣喜地看到,老人们在音乐、舞蹈、朗诵等文体活动兴趣团队里,怡情养性,过着“艺养天年”的幸福生活。
今天,当笔者站在慈善巷,向匾牌上的宋云石老人致敬时,心中荡起了徐山林先生的谆谆教诲:慈善是春风化雨,能让人心变得纯洁美好;慈善是无疆大爱,能让人间变得和谐美好!(李焕龙)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