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学军 通讯员 周强)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是一座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的水乡。近10年来,这里的慈善精神在放大,慈善队伍在壮大,慈善事业在做大,水乡雨露浇灌的“慈善之花”芳香四溢,成为一道动人的风景,温暖的力量汇聚成水乡墩头爱的暖流。
近日,《慈善公益报》记者在墩头镇宝祥村党群服务中心看到,不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慈善捐款献爱心,他们现场捐款15000多元。“过去别人帮助了我,现在我尽绵薄之力帮助一下有困难的人。”该村升和家庭农场场主季桂祥现场捐款600元。
近年来,墩头镇坚持慈善事业“大众化、全民化、常态化、全覆盖”的方针,积极开展村慈善工作站“星级”创建工作,在全镇上下掀起了一股浓厚的“知善、向善、行善”热潮。截至今年11月底,全镇18个村的慈善基金基数均超40万元,达到了海安市“五星级村慈善工作站”的标准。
自2015年起,墩头镇将村慈善工作站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和农村重点工作考核,强化推进。村慈善工作站严格按《章程》,阳光操作,精准救助,救助名单、金额、救助款发放公开透明。“情暖学子”“阳光之肾”“爱心助困”等项目积极为困难群众送温暖、解危难。近年来,全镇每年救助总额都在50万元以上。
善款募集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墩头镇本着“慈善不分先后、爱心不论大小”“量力而行、贵在坚持”的原则,积极抓住海安市“5.12”慈善日的影响力,将“一日捐”和“经常捐”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慈善事业的社会参与度。西湖村等慈善工作站被表彰为“海安先进慈善工作站”;吉庆、毛庄等村慈善工作站获评“海安十佳慈善工作站”。
近10年来,墩头镇不断深耕慈善文化,以“慈”化人,以“善”育人。该镇各学校积极打造慈善文化教育特色课程,开展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慈善活动,让慈善文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融入教学,培养孩子们心慈善、言慈善、行慈善。
今年5月12日是海安第九个“慈善日”,主题为“致力脱贫攻坚,发展全民慈善”。当天,墩头镇各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有温度更有温情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中国好人”蒋浩、海安义工联会长王美琴来校做爱心公益讲座;“江苏好人”张玉华现场结对帮扶贫困学生。活动中,还上演了爱心义卖,同学们将自己闲置的学习用品、书籍、玩具、工艺品、饰品、个人创作的书画作品等纷纷捐献出来义卖,最后将义卖善款捐助给贫困学生。
“让慈善文化根植校园,浸润学生心灵。”墩头镇教育助理陆军表示,学校努力培育现代慈善理念,弘扬新时代的慈善行为,用爱的教育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小孕育善的心灵,从帮助他人中感受快乐,健康成长。
海安慈善总会有关负责人赞许道:“在学生心中播种‘爱心’的种子,灌输‘仁爱’的理念,培育‘向善’的心灵,用行动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
9月15日,在墩头镇“教育强镇”大会上,“苏宁爱心之家”发起人张玉华代表“苏宁爱心之家”,现场向墩头镇小学教育集团捐资10万元,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寓意江苏和宁夏是一家的“苏宁爱心之家”助学团体是墩头镇的公益助学组织,成立十年来,先后结对资助宁夏彭阳及本地贫困学生312人。
“苏宁爱心之家”助学团体发起人张玉华先后花去40多万元, 50多次远赴宁夏彭阳山区,在相距1700多公里的海安与宁夏彭阳之间搭建了一座爱心“助学桥”,传递着爱的“正能量”。爱心团队至今已累计捐赠500多万元助学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苏宁爱心之家”被表彰为“海安优秀慈善项目”,“苏宁爱心之家”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二届江苏省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铜奖。
2009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与墩头镇政府、有关企业共同设立了海安首家以个人命名的基金会——“华应龙教育基金会”,通过奖学奖教,助力墩头教育发展。“华应龙教育基金会”成立12年来,先后惠及墩头镇1000多名师生,共发放奖金30多万元。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