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儿童
养苗工程:用科技与爱心守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未来
2025-11-04 00:08:44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林甄茹)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并存,成为阻碍儿童健康成长的双重负担。《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农村儿童生长迟缓率是城市的2至3倍,而超重肥胖问题也在乡村儿童青少年中逐年蔓延。

  面对这一现状,广州市中食安泓爱心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中食安泓基金会)携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于2021年9月共同发起“养苗计划”,并邀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作为技术支持单位。2024年9月,为响应国家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要求,项目升级为“养苗工程”,拓展至城乡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领域,致力于构建可持续的儿童青少年健康支持体系。发展至今,养苗工程经历了从单一干预到系统赋能,从传统公益到科技赋能的进化过程。

1.0 时代:

用“爱心厨房”筑牢营养防线

  项目启动之初,中食安泓基金会“养苗”团队深入云南、贵州、河北等多地乡村学校调研。项目负责人回忆道,“发现一些学校厨房设施简陋,有的学校消毒设备欠缺,厨工只能在大锅里一锅炒,谈不上营养搭配。”因此,“养苗1.0”阶段将“建厨房”作为切入点和物理基础。项目陆续在云南宣威、贵州铜仁、河北顺平等地捐建“爱心厨房”,配备蒸饭车、消毒柜、冰箱等设备,从硬件上保障学生餐食的卫生与基础质量。一位受助学校厨工分享:“之前用柴火灶做150人的饭需要2小时,现在只需40分钟,孩子们在冬天也能吃上热乎饭了。”截至今年9月,项目已建成18所爱心厨房。

2.0 时代:

让老师成为“营养领航员”

  随着项目深入,“养苗”逐渐形成了一套“硬件+软件+教育”多管齐下的支持模式。在2.0阶段,项目不仅持续捐建厨房,还聚焦赋能乡村教师,开发了面向学生的营养课程体系,老师通过绘本、游戏、体验课等寓教于乐的形式,激发孩子主动性,帮助孩子建立健康饮食观念。

  健康盒子模拟体检,让孩子们通过扮演“小护士”相互测量健康卫生指标(清洁、体重、身高、视力),在娱乐中了解自身的基础健康状况;零食盒子评选红黑榜,引导孩子们健康选择;食农盒子结合农耕实践,让孩子从种子到餐桌学会平衡营养。

3.0 时代:

厨工变身“营养掌勺人”

  项目团队意识到,硬件改造只是基础,但掌勺的厨工才是营养落地的关键一环——他们多是爱心满满的村民,却困于经验主义,甚至认为“有肉就是营养”。

  于是,“养苗3.0”阶段将重点放在了厨工的赋能上。项目通过“政—企—校—社”联动,联合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如教体局、妇联、市场监督管理局)和链接专家资源,覆盖项目点全县域学校,为厨工和食堂管理者提供免费专业培训,帮助厨工和食堂管理者掌握营养搭配、食品安全、烹饪技巧等知识。至今,项目已培训厨工超过7378人次,有效提升了学校供餐质量。

4.0时代:

AI技术破解乡村营养专业壁垒

  2024年年初,“养苗工程”启动智能化升级,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旨在提升厨工培训效率并广泛普及儿童营养健康知识。

  商业向善,是让每一份利润都承载社会责任。今年4月,广州瘦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企业内部升级“肉肉大转移”公益项目,从原先自动计量用户每减1 kg触发1元捐赠给中食安泓基金会开展各类公益项目,到现在将爱心款项专注于开展“养苗工程”。
 


重庆奉节县“养苗工程”学校食堂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培训会
 

  为了让营养“最后一公里”变成“指尖一厘米”,瘦吧科技还免费开放其AI(人工智能)体重管理大模型技术。依托这项技术,“养苗工程小程序”快速落地,搭载“AI营养师”功能,为厨工、教师及家长提供7×24小时在线智能问答、菜谱生成、营养评估等实用服务。此外,小程序还设有“学习园地”“资讯广场”等模块,接入营养健康微课程,持续构建可复制、可持续的营养健康教育体系,系统化推进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改善行动。

  这是一场从厨房改造起步,逐步发展为系统赋能,最终迈向智能化支持的公益实践。脂肪与希望,科技与温度,城市与乡村——在“养苗工程”的闭环里,它们不再是割裂的概念,而是被创新紧密连接,共同编织着一幅健康公平、社会向善的美好图景。
 


贵州石阡县其中一所受助学校厨房改造前后对比照

 

  真正的慈善不仅是资源的输送,更是能力的培育;真正的慈善不是短暂的援助,而是持续地陪伴与成长。截至目前,中食安泓基金会“养苗工程”已捐赠517万元,覆盖全国7个省份的1432所乡村学校,资助18所爱心厨房改造,培训食堂人员7378人次,累计惠及学生超过54万名。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