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儿童
宿迁把慈善之花种进孩子心田
2024-05-13 10:13:30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梁 辰)自今年1月建成开放以来,江苏宿迁慈善文化馆就成了全市中小学开展慈善文化教育的新阵地,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络绎不绝。“来参观之后,我学到很多慈善知识,也被很多慈善家感动。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近日,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城北路小学的蒋一硕参观完慈善文化馆后这样表示。



图为学生们在接受慈善文化教育
 

  高标准建设宿迁慈善文化馆,是宿迁市慈善总会深化慈善文化宣传教育的又一重大举措。“在免费向社会各界开放的同时,我们与各中小学校联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将‘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活动深入推进,积极把慈善之花种进孩子心田。”宿迁市慈善总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苏耀西如是说。

  慈善美德的培养需要从娃娃抓起。近两年,宿迁市慈善总会持续深入推进“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活动,通过思政课引导、环境氛围营造、活动引领等方式,寓善于学、寓善于境、寓善于行,使义利并举、崇德向善的人文精神深深嵌入宿迁教育的基因和血脉,转化为生动的道德实践和高尚的价值追求,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建设者。

  寓善于学,播撒“向善”种子。宿迁市慈善总会不仅免费派发《慈善读本》,还鼓励各校创新开设特色课程,推动慈善文化教育和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如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成效到底如何?可以从孩子们的改变来观察。“我的孩子是独生子,原先比较自我,这两年改变特别大,主要表现在能主动为他人着想。”市民李晓光的孩子在宿迁市泗阳县淮海路实验学校读书,学校将慈善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课时安排、课堂教学、校本研修后,对孩子性格产生了较好影响,这让他感到无比欣喜。

  寓善于境,营造“善行”氛围。宿迁市慈善总会指导开展“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活动的学校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将慈善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布置慈善文化画廊等举措,凸显校园“善”文化,实现了“以境化人”的目标,确保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受到“善”文化的熏陶。“我们抓住黑板报等一切可利用载体营造浓厚慈善文化氛围,让一角、一窗、一花、一木都发挥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孩子们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南师附中宿迁分校城北路小学副校长赵威介绍,在宿迁市慈善总会和宿城区慈善总会的共同指导下,学校统筹创设浓厚的班级慈善文化氛围,用充满温情的教育培养向阳而生的花朵。

  而今年以来广受师生欢迎的宿迁慈善文化馆,又将宿迁慈善文化氛围营造由校内拓展到校外。宿迁慈善文化馆以中华慈善文化为主线,分慈善思想、慈善历程、慈善组织、慈善人物、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宿迁慈善六个方面,通过图文并茂、场景复原等方式,全景式地展现中华慈善事业和宿迁地域慈善事业发展脉络、杰出典型和卓然成就,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向上向善。

  寓善于行,鼓励“尚善”实践。慈善教育不止于“知”,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宿迁市慈善总会联合宿迁市教育局共同开展的“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活动,培育和引导学生从小事情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友爱助人,体会善行带来的无尽感动,在帮助他人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

  作为宿迁“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活动先行区,宿豫区系统谋划、大力推进,已成功创建了两所市级“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尚善”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美智少年”“彩虹少年”“和美少年”“至善少年”“博雅少年”,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群众的热情点赞。

  苏耀西表示,他们将把“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活动作为宿迁“慈善之城”建设重要内容,健全部门联动、家校互动机制,整合利用宿迁慈善文化馆等载体,持续提升学生慈善文化教育,以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会,让越来越多人把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