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生态产业富乡亲 勠力同心奔小康
2021-08-30 08:51:34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张迎迎)田间地头生机盎然,农家庭院错落有致,乡村基础设施齐备,百姓脸上笑容洋溢……近年来,各地奋力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稳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努力做好绿色产业富民文章,助力群众同心奔向幸福“小康路”。

“绿色密钥”打开旅游致富门

  连绵成片的鲜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多彩的花海点缀着小桥流水人家、篱笆围成的农家小院、徜徉花海的八方游客以及田间劳作的花农,共同构成一幅多彩的乡村田园风情画,这就是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乙日亥村。

  韩怒海是一名打工归乡后在“花海”景区服务的工作人员,他说:“以前在拉面馆打工的时候,顾不上孩子老人,自从在花海上班后真是方便了不少,既可以在家门口挣钱,又能陪伴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还能为村里的建设出一份力呢。”

  乙日亥村党支部韩乙拉四书记介绍道,“2020年我们村吸收60名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农家院吸收11名劳动力,实现旅游收入28万元,‘花海’农家院收益10万元。”

  如今的乙日亥村以绿色打底,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浸润着风景秀丽的小村庄,在村“两委”带领下,正朝着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方向稳步前进。

  在云南,桂林阳朔狠抓漓江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全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8万多人,通过旅游产业直接脱贫的超过2000人。湖南衡阳珠晖区茶山坳镇堰头村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带动有机蔬菜、精品水果、七彩花海等体验游、采摘游的发展,实现村年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达2000余万元。

种出绿色增收“大产业”

  走进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湖村的葡萄种植基地,一片片绿绿的枝蔓爬满葡萄架,颗颗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清风袭来,阵阵清甜果香诱人垂涎惹人醉。

  “今年葡萄长势好,口感好,卖价好。”果农陆香根看着满园的硕果,喜笑颜开。他介绍说,葡萄种植是村里的特色产业,200余亩葡萄园年产量近20万公斤,能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贡献250余万元。

  据悉,基地立足于丰富的现代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已建成集生产、销售、休闲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果蔬基地,以镇域内富有特色的产业为依托,辐射带动村民参与进来,不仅葡萄产业为农民带来“甜”美生活,阳澄湖大闸蟹、巴城大米等特色产业也让当地农民吃上产业饭、走上致富路。

  在广东阳山县大崀镇松林村依托产业资源和自然生态,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多元业态,带领村民增收;江西芦溪县坚持把培育壮大脐橙产业作为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以绿色生态为突破口,建立了脐橙种植产业扶贫基地,202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户均增收1万余元。

  产业兴、农民富。让群众过上更美好幸福的生活,小康路上,华夏大地越来越多的乡亲正在通过乡村绿色产业,使生活面貌焕然一新,踏上奔小康的绿色征程。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