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小康生活增添文化动能
2021-08-18 09:52:55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张迎迎)全面小康,包括物质上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富足。近年来,我国各地持续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特别是针对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在不断增加。通过文艺汇演,丰富乡村群众生活;打造农家书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乐园,一系列的暖心举措不仅使农民群众脑袋“富”起来,也让乡村生活焕发了生机。

文艺汇演 丰富乡村群众生活

  在山东省夏津县郑保屯镇柳元庄村,“春雨文艺轻骑兵”小分队的表演开始后。热闹的舞曲,让村民李春英坐不住了,她拎起小板凳,直奔村文化广场。台上,戏服鲜艳,戏腔铿锵。台下,村民听得津津有味。

  “家门口就能听戏,过瘾!”李春英细数变化:剧目多起来了,既有传统剧,也有现代剧;名角也不少,省市里的演员经常来村里客串。

  据了解,目前夏津县扶持庄户剧团14个,挖掘、培养基层文艺人才1000多人,开设了剪纸、京剧、书法、美术等培训班,还组织了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广场舞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夏津县文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继续实施“群众点单,政府配送”,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在河北省,滦南县“百场乐亭大鼓进乡村”惠民演出活动,把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送到基层,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古夫镇拥有多种传统民间文艺形式,近年来,当地挖掘整理民间文化,组织文艺演出队伍,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丰富了业余生活,也涵养了乡村的文化氛围。

农家书屋 打造精神文化乐园

  暑假里,除了做游戏、学才艺、培养兴趣爱好之外,乡村里的农家书屋成了不少地方孩子们学习、“充电”的场所。走进江苏省启东市惠萍镇南清河村的“四星级”农家书屋,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图书,安静的读书环境,无不令人驻足。

  常来这里读书的小朋友黄诗涵说:“每逢寒暑假,我都会来这里挑选自己喜欢的书,这比在家看电视有趣多了!”

  据了解,农家书屋不仅仅是读书看报的阅览场所,更是满足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的公共空间。通过在农家书屋内布置移风易俗、道德模范宣传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树文明新风。

  村民崔协群被评为“乐于助人模范”,当她在书屋宣传栏里看到自己的事迹时,自豪地说:“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多为村居做点有益的事情。”同时,南清河村农家书屋还在围绕青少年成长持续发力,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村史馆里讲党史”“红领巾”听老党员讲党史等系列活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同江市三村镇中心书屋以及10个读书角共有图书5000余册,涉及农业技术、少儿、文化艺术等20多个领域,基本满足了乡村群众的阅读需求。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积极探索“农家书屋+”运营发展模式,打造留守儿童“第二课堂”,设立多种形式的阅读服务点,不断推进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和延伸服务。

  农民群众在哪儿,文化服务就在哪儿。不断满足基层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各地通过开展文艺汇演、建设乡村书屋,不断丰富群众生活,切实让农家书屋成为群众的精神文化乐园,也为小康生活增添了文化动能。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