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海南决胜全面小康
2020-09-27 21:47:26    慈善公益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海南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掠影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白雪 整理报道)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随着全岛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海南省也已经进入脱贫攻坚全面收尾阶段。为巩固成果,全省继续强化各项举措:发挥驻村干部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经济,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开办电视夜校传授技能,增强贫困户的致富信心与本领……如今,海南各地群众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钱袋子也渐渐鼓了起来。

  收尾夯基础,起步奔未来。海南各地干部群众为巩固脱贫成果,不断强化各项举措,在各项政策的引领下,不断琢磨发家致富的金点子、牢牢抓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稳稳端住金融扶持的宝盆子,过上了锦绣花开的好日子。

回村创业,敲开咖啡致富门

  初秋的午后,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长兴村,几位村民坐在一家咖啡馆里品尝着咖啡,望着远方的苍翠和花红柳绿,享受怡然的田园生活。

  长兴村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还得从村党支部书记黄秀武的咖啡合作社说起。

  2008年春节,在广州打拼8年的黄秀武回家探亲,看到乡亲们大部分居住着破败的瓦房,很多年轻人无所事事,整天坐在村口小卖部里打牌,黄秀武心里很不是滋味。

  “能为乡亲们做点什么?”“我们村就不能摆脱贫困吗?”这些问题成为那个春节黄秀武思考最多的事情。“与其在外打工,不如回家创业,还可以带动乡亲脱贫致富。”几经思考,黄秀武选择发展长兴村的优势产业——咖啡种植加工。

  为了激发村民们的积极性,尽管没有经验和足够资金,但在朋友黄辉合作下,黄秀武决定从价格上吸引村民,从而带动村子咖啡产业的发展。

  “一开始我们以13元每公斤的价格向农户收购咖啡干果,比外来客商要高出两三元。但除去运输成本,根本赚不到钱。”黄秀武说,“后来我们了解到,如果把咖啡去壳加工,咖啡生豆最低也有25元到30元每公斤,比收购干果要多挣一倍。于是我就开始到兴隆学习咖啡脱壳技术,还购买相关书籍和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学习钻研。”

  2008年黄秀武收购7500公斤干果,经过自己加工销售净赚8万多,算是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一人富不算富”,为了带动村民一起致富,2013年7月,黄秀武成立了琼中飞水有机咖啡专业合作社,注册琼中“飞瀑山”咖啡商标。当时担任长兴村党支部委员的他,一直秉持着“带村民脱贫致富”这一初心和理念,用两个月的时间,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免赠送咖啡苗,还到咖啡地里一对一现场演示如何栽培管理。2013年至2015年,合作社逐步赚钱,村民们也开始积极加入。

  经过多年的努力,合作社的规模不断壮大,合作社员的人数也增多了。2019年,合作社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36人,咖啡种植面积由30多亩发展到800亩,带动近60户贫困户共同发展,咖啡产销经营收入平均每年达到50万元,社员们的年收入也由2012年的6371元提高到2019年的1.8万元,家家户户盖起新楼房。
 

“村干部”带动群众发展养殖产业

  在儋州市东成镇洪山村委会附近的橡胶林深处有一座养鸡场,该村村民陈造一正在认真喂养阉鸡。

  据了解,今年53岁的陈造一是村子里的养殖户,他是洪山村最早一批和禽畜养殖公司合作发展养鸡产业的人员之一。

  2007年,陈造一主动联系相关公司,申请发展养鸡产业。第一批引进6000只鸡苗养殖。“公司提供鸡苗和技术,我负责养殖,公司负责回购。”陈造一介绍,发展养殖产业,每年也有几万元进账,2015年至目前,平均每年能有8万元收入。

  村子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到深圳、广州等地打工挣钱,没有几个人愿意留在村子。陈造一想,要促进产业发展,走上致富路,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村发展。

  2016年,村子换届选举,陈造一当选洪山村委会监督委员。这一年,儋州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工作。作为养殖能手的陈造一当仁不让当起产业带头人。

  作为村子里最早和养殖公司合作养鸡的人员,陈造一的经验丰富。“村里村民发展养鸡产业,他就帮忙和公司人申请注册,领到鸡苗进行养殖。养殖过程中遇到难题,也会找他询问。“洪山村村民陈豪杰告诉记者。

  洪山村委会下辖3个自然村,有人口601户。陈豪杰介绍,当前,村委会发展养殖业的就业150户,其中,发展养鸡产业的90户左右,占总比例的三分之二。“养鸡两年可出栏三批肉鸡,加上有一叔他们这些养殖能手传授养殖经验。养殖户脱贫致富不成问题。”陈豪杰说。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