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生态建设擘绘美丽乡村
2020-08-31 10:31:03    慈善公益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聚力生态建设 擘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浙江绍兴夏履镇打造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的“全国样本”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泊伟)农村美不美、环境优不优、农民富不富,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20年前,联合国向浙江省绍兴市夏履镇颁发了“全球生态五百佳”桂冠。20年后的今天,这个与杭州接壤的小镇,围绕“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创新强镇”的目标,扎实推进“五星3A”争创,并以节会为媒,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推动了全域景区化、乡村美丽化和经济生态化建设。

生态立镇 美丽乡村完美蜕变

  夏履镇位于绍兴市柯桥区西部,素有“九山一田”之称,因大禹治水途经此地“冠挂不顾,遗履不蹑”而得名。驱车沿着钱夏公路前行,进入夏履镇境内后,山水一片清丽,不时还可以看到大片白鹭翩跹起舞,此情此景仿佛心情也随之舒畅起来。群山起伏,连峰逶迤,大自然造就了百垅千弯近万坞,山腰间,竹林蓊郁挺拔;垅岗上,混交林遮天蔽日;山坞里,果木、茶园点缀其中。百鸟鸣枝头,众兽栖密林,林间曲幽,溪水清冽。

  夏履镇党委书记朱国庆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夏履镇共有山林面积6.38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83.1%,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赋予了夏履镇秀丽的山水风光,如今,‘生态立镇’仍是夏履镇努力的方向。”

  20年来,夏履镇创造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的“全国样本”,紧紧围绕“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从生态优势到产业优势、从风光秀丽到风尚文明”的工作主线,实现美丽乡村完美蜕变。

  “一路一景”“一溪一景”“一村一景”……夏履镇突出山水特色,弘扬悠久历史文化、营造优美人居环境和悠闲生活方式,打造了美丽乡村的夏履品牌。

  对于近几年的改变,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夏东村村支部书记陆友良:“我们村地理位置比较突出,钱茅公路、钱夏公路、江夏公路、杭金衢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其中发生重大改观的,要数夏履镇境内11公里长的钱茅公路,通过新建景观小品节点、沿线建筑立面改造、绿化提档、钱茅线改造项目的实施,完成7.8公里路面‘白改黑’,成为美丽乡村公路的典型之一,美出‘新高度’,活脱脱成了一条体现夏履神韵的观光通道。

  夏东村村支部副书记郑国刚介绍,夏东村村域面积3.68平方公里,辖郑家闸、汪家埭、清坞三个自然村。自大禹治水始,夏东村人治理山水从未间断。明代,建成芝塘湖水利工程和郑家闸。明天顺二年,筑城埠头至郑家闸之界塘。明清年间建宣桥、万安桥等古石桥。

  走进夏东村,满满的古韵跃然眼前。夕阳下的夏东村如一幅美丽的油画,古戏台、长廊等错落有致,不远处村民们正在清澈的小溪边聊天,很是惬意。

  “自2016年以来,夏履镇根据‘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建设要求,围绕‘四片一环’建设总体部署,以‘古越寻踪、夏履神韵’为主题,全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果显著。此次全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涉及5个大项目24项工程,总投资约3000万元。”朱国庆告诉记者。

文旅兴镇 打造“休闲夏履”新名片

  “越王栖处万福寺,万福寺中参妙理。残壁悬星暗宇空,香书引谒明精髓。素斋五色目眩速,水果双葩口入喜。合影事成方歇身,夜深蛙蝈时鸣起。”这首《夜宿万福寺》,写的是夏履一景——有“万福禅声”之称的夏履万福禅寺。

  据传万福寺历经沉浮,《夏履镇志》记载,该寺前身名为太坞寺,始建于唐朝,清朝中期又迁于此地名为万福庵。2009年经当地有关部门批复,在住持湛智(门生)法师的带领下,如今古刹逐渐恢复昔日盛景。

  回忆起万福重建的过程,湛智(门生)法师感慨万千:“从当初三间破败不堪的房屋,到如今的地方一景,如果没有众多乡贤和爱心人士多年来无私付出,万福寺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风采,我们会珍惜大家努力的成果,去回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湛智(门生)法师对记者说:“对寺院下一步的发展,我们也做了长远规划,不仅要对寺院的古建筑进行修缮与保护,还要把现有资源整合规划,围绕禅意乡村理念,结合周边资源,配合政府打造出不一样的夏履‘十二景’—万福禅声”。

  据了解“越王遗风”“万福禅声”等12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景点获评成为夏履“十二景”。“我们把有风景、有故事、有文化的景点,通过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致力于把散落的景点整合成有机的风景线。”朱国庆表示,目前夏履镇已根据此“十二景”形成了3条精品旅游休闲线路,可供游客游玩。

  “2019年,夏履镇引进各类文旅产业项目12个,总投资超过5亿元,游客人次达20多万,直接带动社会经济效益6000万元以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承载点和撬动点。”朱国庆说,创新发展思路整合乡村资源,引导各方参与旅游共建,开拓旅游市场,形成了一批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增强了村集体“造血”能力,“文化之履、舌尖之履、净心之履”建设更具深度和广度,形成了“休闲夏履”的文旅名片。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