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山西决胜全面小康
2020-08-31 10:24:09    慈善公益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笑脸故事 | 山西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掠影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馨)编者按:

  山西是我国扶贫开发重点省份,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就有“吕梁山”“燕山—太行山”两个在山西。2014年建档立卡时,山西共识别贫困村7993个,农村贫困人口329万。为了解决部分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 “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近年来,该省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挪穷窝”“摘穷帽”。

  近6年的不懈努力,成就了如今的奇迹。《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1502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建成,3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万同步搬迁人口,全部迁入新居。在后续帮扶中,还为31.4万名搬迁群众解决就业问题,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山庄窝铺搬出来、陡坡耕地退下来、荒山荒坡绿起来、光伏产业亮起来、转移就业走出来、群众生活好起来”,6年的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走出一条独特的搬迁脱贫山西路径。如今,在三晋大地的山川沟壑间,每一寸土地都是易地扶贫搬迁的见证:一个县、一个村、一个人,一项项扶贫政策,一张张充满希望的笑脸。多年间,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绘就了一幅幅搬迁脱贫奔小康的美好图景。

  
太行山上的脱贫故事——“下了山上了班,日子舒坦!”

  “自打2019年从山上搬下来,日子过得甭提多舒坦了!”在晋中市昔阳县易地搬迁小区德润家园里的一处扶贫产业车间里,45岁的乔素华正在和工友们忙碌着。这个服装生产车间,承载着乔素华搬离穷山沟后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昔阳县位于太行山深处,是山西省定贫困县,2014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时,全县23万人口中有39988人被列为贫困对象,乔素华就是其中之一。乔素华原来居住在距离县城约7.5公里的小南山村,20多岁时因意外致残。20年来乔素华虽怀揣致富梦想,也曾尝试干点什么力所能及的活计,但因小南山村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她一直生活困顿收入微薄。

  2017年,昔阳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开始建设,乔素华被列为搬迁安置对象。自此她便在期待和担忧之间徘徊:搬离穷山沟住上新楼房固然是好,但在小南山村尚有一些薄地可以维持生计,进城后生活怎么办,能不能在城里生活下去?

  很快,乔素华的顾虑就被打消了。昔阳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提出“三个结合”,全面增加搬迁群众收入,让群众能致富,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扶贫搬迁与产业扶贫相结合。为此县政府在易地搬迁小区内建设了约3000平方米的扶贫产业车间,引进服装、仿真花、刺绣等扶贫产业,优先聘用贫困人口务工。

  如今,与乔素华住在同一小区的,有易地搬迁的贫困户765户共计2145人。


吕梁山区的脱贫故事——小木耳变成“致富耳”

  眼下正值木耳采摘季,在吕梁市中阳县车鸣峪乡石家沟黑木耳合作社示范基地里,几名村民分散在棚里,正熟练地从菌棒上取下已经成熟的木耳。

  据了解,中阳县位于吕梁山中。在“十三五”期间,该县完成2477户7460人的搬迁任务,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691人,共涉及5个乡镇106个自然村,设有弓阳新村等7个集中安置点。

  弓阳新村正式建成后,里面除了220套庭院式搬迁房,还建有小游园、采摘园以及游客集散中心,提供了32个就业岗位,让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此外,在弓阳新村所在车鸣峪乡,县里扶持建成年产2000万棒黑木耳菌棒厂和温室大棚设施蔬菜产业园。贫困户王建文的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最近几年病情加重。为了照顾母亲,王建文从县城搬了回来,可一时在村里找不到合适的营生。县里对黑木耳产业发展有扶持政策,他和同乡王建军搭伙流转了7亩地,“一根菌棒补贴后5毛4分钱,省了两块钱,流转的土地前期每亩还有3000元补贴。”这几天第一茬黑木耳已经开始收割,王建文等人天天忙乎得脚不沾地。

  木耳产量高,需要大量采摘工,周边村民都来采摘木耳。弓阳新村脱贫户高翠平已采木耳六、七天了,采摘时,她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拧坏,“这些都是我们的‘致富耳’,要精心采摘,才能卖个好价钱。”对这份在家门口的工作她很满意,“在家闲着没事干,来基地摘木耳,摘1桶给4块钱,一天可摘三四十桶,能得100多块钱。”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