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笑脸故事| 重庆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掠影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白雪 整理报道)编者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重庆市巫山县位于大巴山、巫山、七曜山三大山脉交汇,因生态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景点众多,历代文人骚客,都为巫山和巫山神女写下灿若繁星的诗篇。但却因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大多“养在深闺”,加上产业发展乏力,这里成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巫山对全县农村人口进行了全面筛查,识别贫困村120个,贫困发生率达13.7%。面对这些数据,巫山举全县之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产业铺路,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鼓起群众腰包……
2018年8月,巫山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这些脱贫对象的一张张笑脸,或明朗或真诚或朴实,每一条刻在笑脸上的细纹,都娓娓述说着当地人民努力脱贫的辛劳和收获。
“卤蛋西施”的致富路
山路蜿蜒,风景秀丽。沿巫峡口南侧的301省道盘旋而上,车行八、九公里,就能看到一栋崭新的白色小楼,还没靠近,浓香的卤味就随风而来。
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巫山县建平乡建平村“艳姐农家乐”,老板叫龚克艳。有“卤蛋西施”之称的她不仅靠自己的双手走出了“舌尖上的致富路”,更带动周边的乡亲们脱了贫。
2008年,龚克艳告别在深圳的打工生活,回到家乡。她和丈夫在紧邻省道的自家房门前建了个加水站,为来往汽车加水,每年收入10000元左右。
渐渐地,他们在为汽车加水的同时,又开了一家小吃店,专门向路过的司机、乘客售卖卤鸡蛋,生意越来越红火。尝到甜头后,他们又进行“扩大再生产”。
2019年,龚克艳夫妇在与老房子一街之隔的地方修起了一栋小楼,经营了11年的“卤蛋西施”小吃店摇身一变成了“艳姐农家乐”,不仅店面扩建到200多平方米,餐桌也由从前的8张增加到12张。扩大店面规模后,龚克艳夫妇在小吃店的基础上新增了民宿经营等业务,吸纳村里的留守妇女、贫困户就业。
“我家就住附近,在这里务工,2500元一个月,比种田还是要划得来些。”在店里打工的龚翠兰说,目前店里的8名员工都是附近村民,每月2500元的工资和免费用餐的待遇,明显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废弃石榴林 摇身变成景观树
起苗、捆绳、搬运……巫山县双龙镇花竹村的村民有点忙。看着一棵棵两、三米高的石榴树拔地而起,他们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笑容挂在脸上。不久前,重庆一家园林企业赶来收购了村民们准备废弃的石榴树。
“本以为挖出的石榴树只能当柴烧,没想到,政府帮忙联系到买家,这又让我们多了笔收入。”果林下,聂海一边察看幼苗长势,一边高兴地说。
据介绍,这片石榴林共计有260余亩,是村民们十几年前外地引进的。2019年,双龙镇大力发展脆李产业,号召村民们种植脆李,作为该村的种植大户,聂海的父亲聂章华决定把这片石榴林流转过来,发展脆李产业。
驻村工作队了解到相关情况后觉得非常可惜,想尽可能将这些石榴树利用起来,将其变废为宝。通过驻村工作队的牵线搭桥,2019年底,两家园林企业负责人前来双龙镇实地了解了石榴树的生长情况之后,觉得这些石榴树非常适合当景观树,当即决定定购一批。在了解到这些树是从贫困户手中收购之后,他们还主动把原定每棵树110元的价格涨到了每棵树130元,让困难群众获利更多。
“一棵树130元,600棵树,总共卖了将近80000元,给我解决了经济难题。”说到这儿,聂章华笑的合不拢嘴。拿着这些钱,他在原有的400亩脆李种植的基础上又扩大了产业。
作为村里培养的技术骨干,聂海在管护好自家脆李园的同时,还为村里其他贫困户提供技术帮扶。2019年,脆李亩产达3000多斤,他实现纯收入十余万元,成为村里种植脆李大户示范。目前,花竹村已发展1580亩脆李,共带动全村63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