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内蒙古决胜全面小康
2020-07-29 01:07:09    慈善公益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内蒙古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掠影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白雪)编者按:

  今年3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布所有贫困旗县脱贫摘帽。为了更好地巩固脱贫成果,让脱贫的群众能够稳得住,近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壮大脱贫主导产业,让“农民变工人”,稳定就业,不再返贫。本期笑脸故事,《慈善公益报》记者走进草原深处的扶贫车间,听那些奋进在脱贫奔小康道路上的群众讲述不一样的小康生活。

草原上的扶贫车间

  通辽市扎鲁特旗乌兰哈达苏木黄河图嘎查地处科尔沁草原深处,这里有一个特别的扶贫车间,车间工人都身着艳丽的蒙古族服饰,为大草原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这一针靠外一点,贴边走线,落针到这个位置。你看,是不是比刚才好看多了。” 扶贫车间里包玉兰正在手把手教满都拉用蒙古族刺绣手法绣蝴蝶。包玉兰是黄河图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享受着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待遇,但她还是想靠自己的刺绣手艺多挣一份钱填补家里。“家里的活啥也不耽误,车间的活也干。”包玉兰用流利的蒙语说,2019年她在扶贫车间干活,纯收入将近5000元。今年受疫情影响,现在才开始接活。目前,仅头饰这一项的纯收入就超过了1000元。

  嘎查里像包玉兰这样的“上班族”还有不少,大家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上班。农闲和收牧时节在家干活,闲下来的时候就齐聚车间。还有人把车间里的活拿回家,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做。

  据了解,为进一步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通辽市促进农村牧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积极拓宽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依托贫困嘎查村特色扶贫产业体系建设,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就业扶贫车间、社区工厂等载体,辐射带动本地区及周边贫困劳动力就业。对符合条件的扶贫车间,每吸纳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给予1560元的一次性奖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异地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给予每天不超过100元的生活费补贴。截至目前,通辽市已有扶贫车间30个,享受一次性奖补28.18万元,累计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529人。

红辣椒送来的幸福生活

  盛夏7月,走进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四义堂村,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色的“海洋”。尽管天气炎热,仍然有十几名带着头巾的妇女穿梭在田地间,动作利落地清除着地里的杂草。齐跃飞告诉记者,再过一个月,这些辣椒就要披上红衣,迎来丰收,村子里的人都得精心照顾着这个“聚宝盆”。

  齐跃飞是四义堂村党支部书记,早年间,该村一直在种植玉米,虽然成本低,但是收益也很少,不少青壮年都走出了村子,选择在外务工。为了改变现状,齐跃飞带着几位村民去临河等地考察,发现种植红辣椒的回报更高,当即决定调整种植结构。

  “这红辣椒亩产6000斤,按照0.9元每斤的订单收购价格,每亩纯收入能达到2400元,是种玉米的3倍!”齐跃飞掏出手机打开了计算器,黝黑的脸上写满了开心。

  辣椒种植成功后,村党支部尝试制作了一批辣椒酱,回报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去年小规模手工生产了一批辣酱,通过门店和经销商进行销售,没想到好评如潮,收入近20万元!”齐跃飞说。现在我们设置了车间,红辣椒成熟后就地生产加工,为周边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让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辣椒变辣酱,“身价”成倍增长。每亩辣椒可制辣酱3000斤,每瓶辣酱售价8元,亩均纯收入可达到2.25万元左右,实现亩均红辣椒产值翻两番。

  种植结构的优化和特色产业的培育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四义堂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2019年人均纯收入2.9万元,行走在村里平坦笔直的道路上,整洁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盏盏路灯笔直挺立在村里每一个角落,村民脸上洋溢着新生活的幸福和喜悦。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