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小康路上的“致富薯”
慈善公益报( 本报记者 王学军)7月中旬,夏风拂面,百花盛开,素有“中国薯都”之美誉的甘肃定西迎来马铃薯开花季,俯瞰昔日黄土塬,万亩洋芋,花开成海,与花儿相映成趣的是一片片连到山麓,延伸到山脚下的村庄。
定西市曾经因“苦瘠甲于天下”而闻名,是甘肃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面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恶劣自然环境,长期以来,如何让定西摆脱贫困的“帽子”,让定西农民精准脱贫和稳定致富,是定西广大干部群众一直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马铃薯又称土豆、洋芋,是一种普通植物,在哪都可以长,但定西有些土地只能长马铃薯。马铃薯曾经作为定西人民的救命薯,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定西人。1996年以来,定西市充分利用马铃薯品质优势,实施“洋芋工程”,把马铃薯作为一项脱贫致富工程来培育和推进,成为当地的脱贫产业,实现了从‘苦甲天下’到‘接近小康’的转变。定西人调侃说,“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颇为幽默地诠释了马铃薯在定西发展中的分量。
“以前种洋芋随便种,根本卖不了几个钱,最不好的时候卖给淀粉厂一斤就8分钱。如今种种薯,合作社一斤0.5元保底价收购,去年我就收入1万多元。”定西市渭源县五竹镇的村民雷迎龙说。不仅如此,通过在镇里的马铃薯种薯产业园打工,雷迎龙的工资涨到4000元。一家人稳定脱贫,全靠着马铃薯种薯产业。定西市渭源县五竹镇,属于典型的高寒阴湿冷凉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非常适宜马铃薯种植和种薯的繁育。
“种薯很受市场青睐。2019年,合作社就收购了当地农户的种薯6500万吨,盈利约100万元。”五竹镇马铃薯种薯产业园负责人刘永红介绍,当地在种薯产业的发展优势,让他在3年前从经营商品薯转型,专心生产起马铃薯种薯。
《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在20世纪80年代,种植马铃薯是不被人看好的,认为当做产业来发展,是行不通的。定西被称为薯都,是马铃薯最适宜生长的地方,当时定西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以种植小麦为主,马铃薯只是零星种植,用来补充口粮,曾被称为“救命薯”和“温饱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定西市政府高度重视,定西市人民大着胆子,冒险尝试,因地制宜,开始大量种植马铃薯。马铃薯日益变身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如今,马铃薯产业步入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新阶段,种植面积、产量持续稳定增加,品质不断提升,产业链不断完善延伸,马铃薯产业全面升级。
定西市马铃薯(蔬菜)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李学文介绍说:“定西已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目前,从事马铃薯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521个,家庭农场达105个,贩运大户3200余户。全市建成各类贮藏窖(库)95万座,马铃薯贮藏能力350万吨以上。开发了马铃薯馒头、面条、糕点等及富有地域特色的‘马铃薯宴’。每年销往北京、上海等10多个省(市)的鲜薯200万吨。另外销往西班牙、沙特阿拉伯、阿联酋、迪拜等国外的马铃薯鲜薯及制品30多万吨。目前,全市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170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165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昔日的救命薯已成为小康路上的‘致富薯’。”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