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贵州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掠影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馨 整理报道)编者按:
走进美丽的贵州山区,放眼望去,绵延的梯田宛如五线谱,在千沟万壑中匀称地展开。劳作的人们如点点音符跃动其上,勃勃生机弥漫在广阔大地。一幅幅和谐美好的图景展现在盛夏的贵州,处处生机勃发。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3年,贵州全省约3500万人口中,就有923万贫困人口,是我国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省份之一。而如今,贵州全省77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148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已经超过1万元。目前,贵州已有76个村基本实现小康,最后一个贫困村也将于今年年底前摘帽。
这个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现在是全国脱贫人数最多的省份。从“最少”到“最多”,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本期笑脸故事,《慈善公益报》记者将走进盛夏时节的贵州山区,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正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从事粽粑生产销售30年的刘菊兰,没想到在50岁的年纪里还能“时尚”一把——在网络直播平台上推销自己生产的粽粑。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制作粽粑的每一个环节——洗粑叶、淘米、包粑、煮粑,都一一出现在了镜头里。
刘菊兰是黔东南州天柱县邦洞街道西安村的一名侗族村民。心灵手巧的她,10多岁就跟母亲学会了制作粽粑。20岁嫁人后,她就靠这门传统手艺养家糊口,把自家三个孩子都供进了大学。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近年来,致富不忘乡亲的她,又把糍粑做成了村里的致富产业——于2015年成立西安村绿色食品专业合作社,带动十多户村民一起制作粽粑,其中4户是贫困户。
据了解,西安村民包粽粑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以前,包粽粑仅是端午节悼念屈原、逢年过节馈赠亲朋之用;现在则不同,西安侗家人又赋予了粽粑新的含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工成绿色食品,销往外地,成为脱贫致富的一项产业。
为适应市场需要,合作社还生产糍粑、三月粑、高粱粑、包谷粑等多个品种,深受顾客喜爱。
“如今,销售粽粑既不走旱路也不走水路,走网路!”过去,刘菊兰要起早贪黑,挑着满满的一担粽粑,沿着崎岖山路到集市里进行销售。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天柱县投入6000余万元,在280个行政村开通了4G基站,实现了宽带网络“村村通”。
农产品“触网”,乡村变“货仓”。刘菊兰高兴地说,自从宽带进了村,借助电商平台,以及刚刚兴起的直播带货,村里的不少农特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我们合作社每年的销售额超过300万元,农户增加了收入,过上了好日子。”
近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基长镇阳地村豇豆迎来丰收,一排排整齐的架子上,绿油油的豇豆挂满枝头,现场一派丰收热闹的氛围。
“我家种了一亩豇豆,每天都能摘400斤左右,已经摘了10多天,全部摘完还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走进村民莫启林的豇豆地,他正在地里来回穿梭,随着双手不停动作,不一会功夫,豇豆就堆满了田埂。莫启林一边采摘一边告诉记者,按照豇豆市场收购价一斤1.1元计算,今年这一亩的豇豆产量预计在6000斤左右,能拿到6600元,这让他很是兴奋,干劲也更足了。
在阳地村蔬菜收购点,一大早,村民们就陆续将豇豆、西红柿等蔬菜从田地运输过来,称重、打包、装车……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我们只需要分品质把蔬菜打包好后就可以装车了,会有蔬菜收购商进村子来收。”莫启林介绍,每逢豇豆丰收时节,整个村子可采摘蔬菜20余吨,村民只需将产品送往收购地点,就可以现场清算结现。
阳地村蔬菜收购点忙碌有序,另一头,豇豆运往的加工厂里也是热火朝天。走进贵州鑫海生态食品有限公司,酸豇豆加工生产车间内,50余名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每台设备都高速运转,一袋袋半成品酸豇豆被发往下一个深加工程序。
“目前,我们每天豇豆的收购量多达13万斤,通过深加工,豇豆将销往全国各地。”贵州鑫海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韦克会说,为让群众种植的农产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给农户发放种子,提供技术指导,并以市场保底价统一收购,真正为当地群众解决了销售的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