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山西平定:订制岗位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2020-06-16 22:28:32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往年在外打工的贫困劳动力因无法及时返岗就业,工资性收入减少。为防止脱贫户因疫返贫,今年以来,山西阳泉各县市摸清困难人员就业需求,为贫困劳动力“私人订制”就业“饭碗”。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606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为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阳泉市平定县通过本县企业、本地工程项目、扶贫车间、造林专业合作社、村内公益岗位安置等方式,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为鼓励相关企业和合作社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平定县给予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扶贫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就业补贴、县外务工交通费、引进畜禽、扶贫企业务工人员隔离补助等4项政策补贴,共发放补助资金72.9万元。

  与此同时,该县还运用信息手段为乡镇科技工作者、各类乡土专家等基层科技人才搭建技能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提升种植农业合作社建设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低头干农活 抬头看市场

  平定县岔口乡甘泉井村村民王云平一早来到自家管理的蔬菜大棚,除草、拉条、挂黄板、浇水……忙碌了一阵子,王云平才坐下来休息一下。他笑呵呵地说:“这农活儿可不算辛苦。以前俺在外地打工,干公路养护的活儿,一天到晚风吹日晒,可累了。现在回村种大棚菜,一个棚一年至少赚5万块,还守家在地不用出远门。”

  王云平是甘泉井村放弃在外打工,回村当菜农的代表。在外务工几年后,他决定返乡加入平定县兴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了几个日光温室大棚,开始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学着科学种植无公害设施蔬菜。

  与种大田蔬菜相比,在日光温室大棚里种菜不受季节影响,可以随时调控温度和湿度,最主要的是蔬菜生长速度快,产量比较高,一年到头都有收入。受疫情影响,今年春季市场需求量大,菜价上涨。为了让自家的菜能卖个好价钱,他每天在大棚里忙活八、九个小时。“这个棚里去年种的是黄瓜,结了好几茬。春季收完黄瓜后,俺倒茬种上了西红柿,再过一个星期就能下菜了。”王云平说。

  走出种植西红柿的日光温室大棚,王云平又走进另一个大棚。“你来看看俺种的西葫芦。现在正是盛产期,一个棚一天能产几十斤呢。”王云平喜滋滋地说。卖完上一茬黄瓜,接下来就是卖这个棚的西葫芦了。等这个棚的菜卖得差不多,紧接着西红柿就到了盛产期。王云平说,大棚蔬菜不用严格按照季节种植,但要抢抓时机,科学搭配,让每一个蔬菜大棚都能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当新时代的菜农,要低头干活,还要学会抬头看市场。”王云平说。

香菇撑起“增收伞”

  6月3日,平定县石门口乡南上庄村的慧玉种植专业合作社香菇种植基地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有的给环保锅炉添加生物质燃料,有的在室内杀菌制菌,有的在生产车间制作菌棒,有的在大棚里整理摆放菌棒……大家在各自的生产线上井然有序地忙碌着。“收完这茬香菇,俺们就把废旧的菌棒收回做燃料。紧接着就是大批量栽培香菇了。再过一阵子,新一批香菇就能出菇了。”合作社理事长周慧善高兴地说。

  据悉,周慧善是土生土长的南上庄村人。从刚开始向专家学习科学栽培香菇的“门外汉”,到如今自己制菌、做菌棒、立体栽培和架式栽培香菇,他已经成为规模化香菇基地的“土专家”。2019年,他带头成立了平定县慧玉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南上庄的村民发展香菇种植特色产业,帮助村里的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让香菇产业为农民撑起“增收伞”。

  据了解,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机器设备不断更新,合作社的香菇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起初的两个棚扩大到如今的25个棚。“6月开始制菌,接种后经过120天养菌,9月下旬就可以陆续出菇,一直出到来年初夏。一个棚一年能产3万斤香菇,收入6到8万元不等。”周慧善说。

  除了加入合作社种植香菇,村里还有不少人在香菇种植基地打工。“这段时间我主要负责在大棚里放置菌棒。再过一段时间就要采摘香菇了。”在基地打工的村民刘海萍说。她每月至少有1500元的收入,日子过得比以前宽裕多了。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