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公益报(赵得地 李晓燕)日前,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2025年第三批“中国好人榜”,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蛟川街道退休老人张如普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助学善举光荣上榜。这位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助学爷爷”的老人,30年间累计捐出85万余元,将139名困难学子送入学堂,用半生坚守为孩子们点亮了改变命运的求学之路。
1995年,张如普远房亲戚的孩子因家境困难濒临辍学。得知这一消息后,他主动上门劝学,并承诺承担孩子全部学费。在他的坚持下,这个濒临失学的孩子重返课堂。这次成功的助学经历,让张如普深切感受到教育对困难家庭孩子的重要意义,也让他下定决心将这份善意延续下去,由此开启了长达30年的慈善助学生涯。
起初,张如普的资助多源于亲友口口相传,范围局限于镇海本地。转机出现在1996年,宁波市慈善总会发布在报纸上的一则助学消息让他迈进了系统捐助的阶段。从此,读报、看电视成为他每日的“必修课”,通过这些渠道,他总能第一时间捕捉到困难家庭学子的求助信息,让爱心帮扶更精准、更及时。
2012年,宁波电视台《沿海行》专题节目中关于惠安县部分学子因贫失学的报道,让这位曾在惠安服役11年的老兵非常牵挂。他当即致信惠安县慈善总会,开启了长达13年的异地助学行动。至今,他先后资助五批共57名惠安籍困境大学生,资助总额达35万元,用爱心续写着与“第二故乡”的深厚情谊。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如普的爱心足迹不断延伸,从宁波本土逐渐覆盖到安徽、河南、山东、江西、内蒙古等多个省份。谈及跨地域助学的初衷,张如普的话语朴实而温暖:“希望能让那些来宁波求学的困境学子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宁波大学学子小金就是这份温暖的见证者之一。2011年,刚考入宁波大学的小金来自农村,家境困难,张如普立刻汇去资助款,此后4年从未间断。每逢假期,他还会邀请小金到家中聚餐,给予她家人般的关怀。“小金很优秀,每年都获得学校的优秀学生奖。”聊起这个自己资助的孩子,老人的脸上满是自豪。
在张如普家中,三个上了锁的木盒是他最珍贵的“宝藏”,里面整齐摆放着受助孩子们的相片和来自天南海北的感谢信。“张爷爷,我刚到大学报到,写信向您报个平安。”“张爷爷,是您让我圆了大学梦,我一定努力学习,将来报效国家。”“张叔,我要结婚了,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希望您能来参加婚礼……”一封封字迹稚嫩或成熟的信件,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老人的感恩之情,也记录着他30年爱心助学的坚实足迹。
这些信件背后,是一个个因教育而改变的人生。30年来,张如普心中的受助学子名单不断更新,他资助的孩子在各行各业绽放光彩,而他始终坚守的,是“让每个孩子有学上、有书读”的初心。
时光流转,初心不改。如今,张如普的助学行动仍在继续。谈及未来,老人呼吁更多人加入慈善行列,把这份温暖和爱心传递下去,让善行义举汇流成海,照亮莘莘学子的前行之路。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