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张雨嘉)日前,2025年江苏省常熟市“言子基金”慈善助学启动仪式现场,学生代表小毛接过助学金时眼眶微红,一句“未来也要成为传递温暖的人”,道出了众多受助学子的心声。这场仪式的背后,是常熟市慈善总会20余年深耕慈善助学的坚守 —— 从单一的资金帮扶到“物质+精神”双保障,从本土覆盖到跨区域联动,从“保障学业”到“育人成才”,常熟正以慈善为笔,为困难学子绘制着兼具温度与广度的成长蓝图。
本土深耕:从“解燃眉”到“筑体系”
“助学金不仅是物质支撑,更是让我相信困难可逾的底气。”学生代表小庄的感言,折射出常熟慈善助学的核心转变。自2002年起,市慈善总会已累计资助各类困难学生31018名,助学金额达4964.46万元,而这组数字的背后,是一套不断升级的“全链条助学体系”。
在帮扶对象上,常熟持续拓宽边界:2018年将支出型困难家庭子女纳入范围,为突发变故、因病致贫家庭的学子兜底;2025年“言子基金”更是精准覆盖四类群体——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子女、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支出型困难家庭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当年惠及人数超500人,资金总额逾120万元。
在帮扶内容上,从“单一给钱”转向“全面保障”:除学费减免、分级助学金外,午餐补助、住宿补助、爱心书包等细节被纳入其中;2022年更是将助餐纳入补助范围、提高助学金标准,让帮扶触角延伸至学生日常。而精神关爱同样不可或缺 —— 通过座谈会、入户走访,市慈善总会持续关注学子近况,鼓励他们以自强不息回报社会。
多年坚守中,“情暖寒门学子”项目成为标杆,先后斩获江苏省首届“江苏慈善奖·十大慈善项目”“苏州慈善奖·慈善标杆项目”;2024年起,全市助学项目统一整合入“言子基金”,进一步凝聚社会爱心,让“常熟助学”成为一张响亮的公益名片。
跨域联动:以文化为桥连千里
慈善的半径,从未局限于常熟本土。8月中旬,常熟市慈善总会携手仲雍文化研究会、丽瀑光能等单位,远赴陕西岐山开展“善美常熟 凤鸣岐山”助学活动——20万元捐款中,10万元资助当地100名学生,10万元用于五丈原初级中学空间改造。
这场跨越千里的善举,源于两地深厚的文化联结。岐山是周文化发祥地,“敬天保民、厚德载物”的精神传承千年;3000多年前,太伯、仲雍从岐山远赴苏南,播撒文明火种,奠定吴文化根基,而常熟正是吴文化重要发祥地,秉承“上善若水、崇德重文”传统。“这不仅是助学,更是对历史情缘的回望,是吴周文化在新时代的交融。”岐山县副县长李璟在捐赠仪式上表示。
事实上,这并非常熟首次“向外发力”。此前,常熟市慈善总会已在贵州思南、宁夏青铜峡等地开展针对性助学,围绕常熟市委、市政府“南北挂钩”部署在泗洪推进助学项目,以慈善力量助力西部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每一次跨省帮扶,都成为连接地域、传递温暖的纽带,让“受助、自助、助人”的火种在更广阔的土地上蔓延。
创新破局:产教融合向未来
“慈善助学不只是‘帮学生读完书’,更要‘帮学生读好书、好就业’。”在常熟市慈善总会会长徐永达看来,新时代的助学需紧扣城市发展需求,实现“助学”与“育人”“兴业”的深度绑定。职业教育,正是其找到的关键破题点。
2019年起,常熟着手打造9个职业教育现代化实训基地,常熟市慈善总会连续3年每年安排600万元,累计投入1800万元支持建设。2021年基地全部验收通过后,又联合教育局出台《常熟市现代化实训基地运行考核细则》,确保实效。如今,常熟中专、高新园中专、滨江职业技术学校3所院校,已与奇瑞捷豹路虎、长城轴承等9家企业达成合作,完成各类培训超10万人次,既为职业教育注入动力,也为地方产业输送了高素质人才,被媒体称为产教融合的“常熟样板”,该项目更在2022年获评“中华慈善品牌”项目。
与此同时,针对高校人才的“扎根计划”同步推进。2022年6月,市慈善总会在常熟理工学院设立慈善工作联络处,专项设立“善美常熟”爱心助学基金——连续5年共计出资200万元,用于奖励优秀学子、资助困难家庭学生,更通过公益活动、志愿项目,引导大学生了解常熟、扎根常熟。“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将来要建设这片土地。”一名受助大学生的感言,正是该项目的初心所在。
薪火相传:善意循环生生不息
在常熟慈善助学的版图里,最动人的故事,是“爱心的循环”。父母肢体残疾的小薄,在10年资助下考上大学、成为幼师;单亲家庭的小婷,在帮扶中顺利考入江苏师范大学;依靠爷爷奶奶生活的小骏,因助学金不再害怕“没书读”……如今,许多受助者已从“被帮助者”转变为“帮助者”——他们积极参与校内外公益,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困难学子,让“善意传递”成为一种习惯。
二十余载深耕,常熟慈善助学早已超越“公益项目”的范畴:它是一座城市的温度表达,让困难家庭学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载体,让吴周文化在善举中交融互鉴;更是一项面向未来的“育人工程”,通过帮好学生、帮好家庭、帮好学校的“三好”体系,为教育扶智、人才培养、共同富裕注入持久动力。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