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社会新闻
广西以特色产业打造富民“金名片”
2025-07-31 00:32:04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彭益舟)近年来,“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依托资源禀赋,推动农业从单一种植向全产业链升级,以特色产业升级、数字赋能、文旅融合、绿色发展为抓手,探索出一条符合山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家人们看,这是我们村现挖的麻竹鲜笋,脆嫩爽口,可炒可炖,怎么做都好吃!”近日,在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黄金镇宝聚村麻竹产业基地的竹林间,驻村第一书记孙盈带领着村民,手持刚挖出的竹笋,面对手机镜头热情推介。

  这场别开生面的“竹林直播”助农活动,吸引了众多网友下单,带动当日鲜笋销量达1500公斤。这是该村以党建引领返乡创业、带动村民增收的生动实践。这种新的销售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鲜笋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基地日均线上销售鲜笋超1000公斤。

  更可喜的是,该模式带动了20余名村民就业,从挖笋、分拣到打包、发货,村民们根据自身情况参与不同环节,实现了家门口增收。

  在广西西南山区,崇左市天等县正上演着“秸秆变黄金”的产业变革。依托77%土地富含硒元素的天然优势、充足的秸秆资源和深厚养殖传统,当地以“秸秆养畜”为核心,构建“富硒+循环”肉牛全产业链,让肉牛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黄金支点”,更让1.2万农户端稳“养牛饭碗”。

  “加工车开到家门口,一吨秸秆能卖400多元。”农户农志元边送料边介绍,处理后的秸秆发酵成青贮饲料直供养牛场。

  针对山区地形,广西农业农村厅派驻工作队定制流动加工设备,培育职业收草人队伍。数据显示,流动加工车每年为职业收草人创造10多万元产值,带动农民户均增收400元,饲料成本降至0.1元/斤。2024年天等县秸秆年产量24.9万吨,可收集量22.67万吨,综合利用率超90%,“生态包袱”成“绿色财富”。

  韭菜苔又名韭菜花,是“两广”地区特有的优势种植农产品之一。进入盛夏时节以来,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勒马村委新勒马村种植的韭菜花喜迎丰收,不仅鼓了农户腰包,更让这片特色种植基地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花田”。

  韭菜花种植基地负责人覃智杰介绍说:“基地在宾阳种了500亩,今年的总投入是750万元,现在我们种出来的韭菜花采摘面积有60亩,这个韭菜花可以连续采摘5年,每天亩产达到30斤,我们全面开工,在丰产期要达到200名员工。”

  据了解,该韭菜花种植基地由广西农金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今年1月开始投资建设,是目前广西区内规模最大的韭菜花连片种植基地。目前,基地产出的韭菜花主要销往国内各大城市的商超、农贸市场,部分优质产品还通过冷链物流出口至海外市场,鲜嫩可口的韭菜花也广受消费者喜爱。

  当竹笋通过直播间飞向城市餐桌,当天等县秸秆“变废为宝”成为当地的绿色财富,当韭菜花特色种植基地成为“致富花田”……广西乡村振兴的答卷上,正书写着壮美乡村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