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社会新闻
“亮居工程”点亮“小而暖”的乡村生活 浙江省象山县慈善总会成功探索“空心化”村庄的关怀之路
2025-07-16 09:56:09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赵得地 张海峰)“修房子?不如搬走。”这是下布袋村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这座孤悬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港外一座小岛上的村子,多年前户籍人口曾超40户,如今只剩12户——留下的,几乎全是不愿迁居的老人,和他们的老房子。

  然而,渔民朱阿辉今年却做了一件“逆潮流”的事:他花了5万元,翻新了70多岁父母在岛上所住的老屋——把他家那石头房中间两间加固刷新,最右侧推倒重建。这笔钱里,有象山县慈善总会“亮居工程”提供的2万元补助。“父母习惯了住在这里,不肯离开岛,那就让他们住得安全点、舒服点。”朱阿辉说,他是一个普通渔民,年收入微薄,这次也幸亏得到了慈善的援助。



图为村民在改造后的厨房里做饭,让旧房有了家的模样
 

  在象山半岛的村落,类似“亮居工程”这样的慈善救助项目给急需改善生活环境的居民带来的改变是肉眼可见的。近3年来,象山县慈善总会联合县民政等部门,为136户像朱祥兴这样的留守老人或困难家庭点亮了家园。象山县慈善总会救助部部长王一秋的笔记本上记着一组特殊数据:2024年受助家庭平均年龄66岁,86%的房屋建于20世纪80年代前,改造后居住满意度达98%。

  “城市化浪潮中,我们常常只看到‘人走村空’的结局。”象山县慈善总会会长张有为表示,“亮居工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让选择留下的老人住得舒心、活得开心。

修补房屋,更修补生活

  在鹤浦镇大塘路村,视力一级残疾的谢姣娟摸索着新装的防滑瓷砖墙面,第一次独自完成了洗澡。这位离异带孩子的母亲,曾经最怕雨季——老屋漏雨会导致她仅剩的视力更加模糊。象山县慈善总会2024年的“亮居工程”改造不仅解决了屋顶漏水问题,还专门为她的卫生间铺设了导盲凸起地砖。

  “精准改造”是亮居工程的核心方法论。项目建立了一套“三级评估体系”:村委会初筛、社工入户诊断、专业团队定制方案。在黄避岙乡,丧偶的林晶晶家被评估为“有创业潜力户”,改造时特意给他预留了快递货架空间;爵溪街道的独居老人陈阿祥住在街道的“最高处”——一座在半山腰上的房子,社区工作人员曾多次做工作劝他搬下山但他不愿意,所以改造时还特意帮他安装了过道扶手和紧急呼叫装置。

  这种精细化操作带来了意外效果。监测数据显示,受助家庭的就医率同比下降27%,冬季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减少近半。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翁家武分析:“干燥、舒适、温暖的居住环境,对慢性病老人而言堪比良药。”

2万元杠杆撬动的温情经济

  “亮居工程”每户2万元的补助标准看似有限,却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在东陈乡岳头村,徐才林老人的案例尤为典型:慈善资金的注入,激发了亲属5万元的追加投入,最终实现房屋整体重建。据统计,2024年18户改造中,有11户出现家庭自筹资金,平均放大效应达1:1.8。

  这种“亲情杠杆”背后是深刻的社会心理机制。象山县慈善总会救助部在项目跟踪研究时发现,当外部援助打破“破败—麻木”的恶性循环时,家庭成员常会产生“补偿心理”。徐才林的外甥女吴秀丽坦言:“看到政府来帮忙,我们做晚辈的怎能无动于衷?”

  更可持续的变化发生在黄避岙乡。林晶晶用改造后的房屋开办快递驿站后,月增收1200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她此前低保金的83%。“现在送快递的人多了,村里好像又有了点生气。”她笑着说。目前,项目已培育出多个类似的小微业态。

“空心村”的“非典型振兴”

  在传统认知中,村庄消亡的路径只有两种:彻底空心化或整体拆迁。但“亮居工程”正在书写第三种结局——“小而暖”的篇章。

  不同于传统乡村振兴强调的经济发展指标,亮居工程带来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在墙头镇舫前村,84岁的王在号和他的儿子在改造后的新房子里,第一次拥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这个曾经“下雨就漏水、台风天要转移”的老屋,现在成了父子俩的安乐窝。更令人意外的是,新房落成后,村里其他老人开始自发修缮自家房屋,形成了一种“示范效应”。“看到老王家的变化,我们也想住得好一点。”一位村民这样说。

  这种改变正在产生“涟漪效应”。在贤庠镇着衣亭村,智力残疾的易海丰家完成改造后,原本冷清的院子里开始有了人气。邻居们会来借用他家的新洗衣机,顺便帮他做些家务;大家外出时都会来问问需要捎带些什么日用品。这种重新连接的邻里关系,让这个“空心化”的村落又有了些许生机。

  下布袋村的变化也颇具代表性。随着一户留守老人的房屋完成改造,岛上出现了微妙变化:朱祥兴外出子女的回乡频率增多了;看到老房子改造后,回岛的其他邻里儿女们开始考虑是否也该为驻留的父母修缮房子;甚至有人打算翻新废弃的石头房,因为岛上生态太好了,可以打造民宿。“房子亮堂了,人心就活了。”村支书说,“因为大家觉得这里还有未来。”

  走在2025年的大道上,象山县慈善总会的“亮居工程”新一年度帮扶工作已全面铺开。经过前期的入户走访和综合评估,项目组从全县18个乡镇(街道)中筛选出18户重点帮扶对象。这些家庭主要包括5类特殊困难群众: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重度残障人士家庭以及其他存在特殊困难的困难群众。

  在确定帮扶优先级时,项目组采用了双重考量标准:一方面关注家庭成员的脆弱性,将抚养未成年子女或赡养失能老人的多人口家庭列为优先;另一方面重视家庭照护功能的可持续性,重点帮扶两人及以上共同生活的困难家庭。这种立体化的评估体系,既实现了帮扶资源的精准投放,又为困难家庭构建了长效支持网络。

  但项目推进中面临更深层的价值追问。项目发起人之一、象山县慈善总会副会长戴敏经常回应这样的质疑:“投入这么多资源改造逐渐萎缩的村落的老房子,是否值得?”她的回答始终坚定而温暖:“只要还有一位老人或者困难群众选择留守,我们就有责任让他的屋檐不再漏雨,让他的灶台始终温热。”

  这让人想起那句朴实的民谚:“茅檐虽小能遮雨,灯火如豆也是家。”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浙江象山小岛上这些倔强亮起的点点灯火,不仅照亮了已经修缮的屋舍,更映照出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温度——当现代化列车呼啸向前时,总需要有人为那些留在站台上的身影,铺就一条有尊严的归家路。

本文图片由象山县慈善总会提供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