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社会新闻
三代人的慈善坚守
2025-07-02 08:02:56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赵得地 龚 静)日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街道中山社区的“慈善一日捐”活动现场,一对母子的出现格外引人注目。今年72岁的居民赵雅飞搀扶着43岁的儿子严达,一步步挪进社区大厅。

  “严达,你又来做好事啦!”几位熟悉的社工快步迎上前。严达虽无法言语,却用力攥着3张崭新的百元钞票,指尖因用力微微发白——那是他攒了许久的300元善款。与此同时,赵雅飞也从布包里掏出自己和母亲仇阿毛的爱心款。这样的画面,在过去的15年里,已在这间社区大厅重复上演了无数次。

  严达是一名肢体及智力二级残疾人。出生后不久的一场高烧,让他的语言和行动能力严重受限。但在母亲赵雅飞的记忆里,儿子从小就有一颗“热乎的心”——十几岁时,他看见灵桥下乞讨的残疾人,会追着把攒了很久的5块钱塞过去;坐公交车时,他总把座位让给老人;如今每天清晨,他都要在母亲的陪伴下,去社区阳光驿站做手工,折叠彩纸、编织手绳。这些对常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事,他却要费尽力气,一学就是半天。

  “他在驿站每月能挣10到15元,我们帮他攒着,等‘慈善一日捐’就拿出来。”赵雅飞摩挲着儿子的手说。在严达单纯的世界里,捐款是他能回馈社区关爱的唯一方式,更是他对善意最“笨拙”却最真诚的诠释。

  严达的善举背后,是跨越三代人的温暖传承。当天,赵雅飞带来的不仅是儿子的心意,还有两份“沉甸甸”的善款:一份来自105岁的母亲仇阿毛——老人虽因身体原因住院,却坚持让女儿代捐;另一份则是赵雅飞自己多年坚持的爱心。

  “我妈这辈子,吃过苦,却始终记着别人的好。”赵雅飞回忆,小时候生产队割稻,轮到自家做饭时,母亲总会买平时舍不得吃的菜,等割稻客吃饱了,全家才上桌。这位一生节俭的老人,对自己“抠”到极致,为省2元公交费多走2小时路,买衣服专挑最便宜的,却把新被子悄悄捐出去,自己盖打补丁的旧被。“有次回家发现被子没了,她只说‘好的要留给别人’。”这种“抠门”与“慷慨”的反差,成了一家子最朴素的“家风密码”。

  在中山社区,赵雅飞一家的“慈善日历”已延续了整整15年,累计捐款1.5万余元。

  鄞州区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仇阿毛到赵雅飞再到严达,延伸到社区里的每一户居民,这场跨越15年的‘爱心接力’,早已超越了‘捐款’本身,让慈善的微光汇聚成温暖人心的星河,照亮社区互助之路。”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