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陈竞之)在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有一个特殊的发药窗口。肺癌、白血病、胃肠道肿瘤……适应病患者在这里能够领到原本价格高昂的“救命药”。
2017年新一届常熟市慈善总会组建以后,为了创新慈善事业,精准服务社区百姓,通过积极争取,在江苏省慈善总会的支持下,使中华慈善总会药品援助项目落户常熟。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市发药点,自2018年5月17日正式运行至2025年5月26日,这个“救命药”窗口累计发放药物价值1.0007亿元。
从“天塌了”到“都挺好”
“救命药”帮患者迈过人生的槛
5月的第三个周四,下午1点,“救命药”窗口如约开启。提前到来的人们有序排队、柔声咨询,一个个在铝箔包装上写下领药编号上交后,领取新药品。格列卫、达希纳、易瑞沙……这个慈善窗口递出的每一盒“救命药”,都是“沉甸甸的”。
陶阿伯回忆起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那一刻,仿佛天塌了——他还不到40岁,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倒下来,家里怎么办呢?伴随精神压力的还有巨大的现实经济压力。当时格列卫不走医保,每盒市场售价是23500元,一盒只够吃一个月,但他每月的工资只有2000元。他起初硬着头皮自费买药,半年就花了10万多块,其中不少都是向亲友借的。“说难听点,如果没有慈善援助的药,哪天吃不起了,就只能等死。”就这样,陶阿伯吃了10多年“慈善救命药”,如今病情控制很好。
廖阿姨年轻时就从宿迁市来到常熟打工,奔波了大半辈子,原本准备再奋斗几年退休,可两年前查出的胃部肿瘤却让全家的生活急转直下。即便手术成功,她的一颗心却还为后续的检查和用药的账单揪着……慈善药物援助如同及时雨,滋润着这个普通家庭。“现在我可以先自费4个月,接着免费获赠8个月,自费部分还有七成多的医保补贴,一年自费15000元左右,咬咬牙还能承受。”如今,她病情稳定,而且每月只需自己骑着电动车就可以来窗口领到“救命药”,不用耽误子女工作,全家的生活也慢慢回归了正轨。
从每月一次去苏州、上海奔波取药,到“家门口”轻松提药,常熟发药点为患病群众解决了“最后一百公里”的难题。陈大伯患胃肠间质瘤多年,原来一直在苏州领药,自从发药点开到“家门口”,让他省下更多时间投入人生奋斗。“我现在60多岁了,还照样帮人爬高楼装空调呢!”他声音洪亮,腰板笔直,走路如风,以积极的心态对抗着病魔。来拿药的还有来自张家港、太仓的患者及家属,大家对常熟发药点百分百好评,对慈善发药项目充满了由衷的谢意。
“小窗口”收获“大拇指”
关键小事提升群众获得感
虽然是全国慈善总会发药点中最基层的发药点,但常熟慈善发药窗口严格按照高标准建立。而且还在全国率先实现独立窗口发药,进一步缩短了领药群众的等待时间,提升了患者的获得感,“帮人帮到了点子上”。
市慈善总会会长徐永达回忆,常熟发药点筹建的关键词就是“精准行善”。2018年,根据中华慈善总会对药品援助发放点的建设标准要求,常熟市慈善总会实地踏勘全市几家市立医院,反复比较,最终确定把医疗条件基础较好、医疗资源配套比较齐全的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慈善援助药品发放点。常熟发药点面积共90平方米,配备药品仓储室、药品中转室、发药窗口,3名发药人员均为副主任药师。这些软硬件都为慈善药品援助工作的后续开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发药点落地后,市慈善总会又针对全社会对慈善药品援助知晓度较低、认知碎片化的现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本地媒体普及宣传,加强与相关部门互动配合、座谈联动等,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社会知晓度、扩大了援助覆盖面。常熟本地的处方医生从6人增加到现在的15人。
“虽然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是每一个人都非常亲切。像我年纪大了,申请发药不会操作、有时候还忘了带手机,都有医生耐心地帮我。”领药多年的王阿姨说起这个窗口,就对工作人员一摞夸。
“能帮则帮,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发药员徐胜介绍,药品援助项目有很多细致的规定,发药点的工作也比较严格,比如每个患者吃完的赠药空盒和每一片铝箔包装,都需要写上编号回收,一片也不能缺,这是为了确保“救命药”发到每个最需要它的人手上。然而,一旦遇到患者不慎丢失空包装的意外情况,手续就比较繁琐,每当这时,窗口医师就充当“客服”,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帮助患者重新申请。为不耽误患者领上救命药,发药点除了确保固定时段正常开放以外,还提供“个性化服务”。当患者遇到特殊情况不能如期领药,可以和发药点预约,临时增设不固定发放时段,这些人性化的小细节,使患者感受到慈善的贴心与温暖。
2020年到2022年,在疫情影响出行的日子里,常熟发药点急患者之所急,提前制定了药品发放应急预案,推出定点送药和邮寄服务,让患者及时用上“救命药”。
从“送药品”到“送温暖”
众人拾柴托举生命之光
常熟慈善发药点成立以来,常熟市慈善总会就定期组织开展慈善药品援助对象走访慰问活动。每当新春佳节到来之际都会上门走访慰问患者,道一句珍重,送一份礼物,给予患者及其家庭情感上的抚慰。走访中,一个个身边的善爱故事被讲述,传递着常熟这座善美城市的温情。当听说两名年龄相加超过190岁的耄耋夫妇王丰、王渭云又一次慷慨解囊,向市慈善总会捐赠善款10万元帮助大病患者时,深受肺癌之苦的温女士深受触动,眼神中又有了光彩:“感谢这些好心人,我会努力振作起来的。”
在2024年的走访慰问中,常熟东南街道金仓花园谭女士向市慈善总会的慰问人员讲述了自己“功能性治愈”的喜讯。从2015年确诊白血病,从服用格列卫到达希纳,9年的时间里,她曾无数次往返医院。她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从查出患病的深陷绝望,到成功申领药品援助,拾起希望,再到如今各项指标恢复正常,重获新生——她心中满是感激:“感谢政府,感谢慈善总会,感谢所有好心人。”
小小一粒药,在普通人眼里或许平淡无奇,但对重大疾病患者而言,却承担着生命之重。“每个环节用心用情,每件小事做实做好,让每个患者的获得感最大化,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徐永达说,这就是常熟慈善人用心用情对待慈善工作的态度。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