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包东喜)“新洲区匿名捐款(捐物)现象成为我省大众慈善的一道靓丽风景,温暖和润泽着成千上万受助者的心田。”湖北省慈善总会一位负责人在考察武汉市新洲区慈善工作时,深受感动。
多年来,武汉市新洲区广泛凝聚大众力量,汇聚八方慈善涓流。近日,新洲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区慈善会会长陶建权这样解读:“新洲区有着浓厚慈善氛围的浸润、新时代慈善榜样的示范引领、问津文化的弦歌滋养,造就了大众慈善‘新洲现象’。”
氛围浸润 匿名慈善“悄然生长”
“近年来,新洲区围绕打造‘慈善之乡’,着力营造浓厚慈善氛围,让善行善举获得社会广泛认可。”陶建权说,新洲区走出的“慈善之星”“爱心企业家”“荆楚慈善楷模”声名远播。如今,该区营造的慈善氛围与时代同步,蕴藉出大爱善行。
“借助两届‘湖北数字公益节’,新洲区通过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增进公众对于互联网筹款的了解,营造了‘人人皆慈善’的氛围。”新洲区慈善会秘书长汪海燕介绍。
2022年、2023年连续两届“湖北数字公益节”,新洲区全区5万多人踊跃参与答题,捐款1.8万余笔,捐款额达350万元,其中以匿名形式捐款的有上万人。“许多人就是在慈善大爱的氛围感召下匿名捐赠的。”汪海燕说。
榜样引领 播撒“向善种子”
“‘老朋友’算是匿名捐款最突出的代表,他不仅持续时间长、额度较大,而且连续6年都没有间断!”汪海燕翻开匿名捐款登记册,署名“老朋友”的捐款有6笔,共计87.5万元。每年重阳节,“老朋友”都会委托自己的妹妹到慈善会“报到”。
“‘老朋友’实实在在献爱心,是全区众多匿名慈善人士的代表性人物!”陶建权竖起大拇指说,“他让向善‘种子’在人们心里扎根、开花、结果。”
据悉,2022年,新洲区成为全国“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工程慈善协同示范区。2021年至2023年,全区“幸福家园”街镇基金及村社互助项目,以及15个街镇场100余个慈善项目,累计筹款1007.02万元。
厚植文化土壤 尚善直击人心
2011年9月,新洲籍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巴曙松在新洲一中设立了以其高中班主任胡立善命名的“立善杯”作文竞赛专项奖学金。今年10月,他在专项奖学金的基础上发起设立“问津教育基金”。“希望以教育基金为媒,将教育薪火代代相传、思源情怀层层传递。”巴曙松深情地对家乡人民说。
图为武汉市新洲区慈善会问津教育基金成立仪式现场
据介绍,在新洲区各街镇政务服务中心里,悬挂着慈善捐赠二维码,不少匿名捐赠就从这里发出。如今,匿名捐资修路搭桥、扶助老弱等善行义举随处可见。
“匿名捐款献爱心在新洲较为常见,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凸显了践行大众慈善的高尚情怀,令人钦佩。”湖北省慈善总会宣传外联部部长蔡友恒多次赴新洲区交流慈善工作,他对当地匿名献爱心现象表示由衷的赞赏。
“通过这些善举,我们可以看到这片沃土上被问津文化滋养的时代新风、文明进步。”湖北省公益创新研究会副会长李莉表示,新洲出现匿名慈善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现代公益文明的洗礼共同缔造出的慈善之花。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思专程赴新洲实地调研后表示,作为“问津”故地,新洲人文底蕴厚重,人们在助学、资教、济困中的点滴善举,使慈善成为一种日行而不觉的自然生活方式,而这也是慈善文化传承的最高目标。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