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社会新闻
社区基金会撬动社区大慈善 —— 《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研究》出版发行
2023-11-15 10:28:58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刘 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支持建立乡镇(街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和设立社区基金会等协作载体”。近年,社区基金会已经成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推进社区慈善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而社区基金会“应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实然”层面的资源保障。近日,由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朱志伟撰写的《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为实务界理解“社区基金会是如何动员资源”“社区基金会如何在社区慈善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很好的视野。

  该书立足于社区基金会如何动员资源这一问题,主要围绕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展开研究,选取了政府发起型、企业发起型、个人发起型三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基金会进行个案研究。

  作为法人行动者的社区基金会的资源动员是一种价值与资源的理性交换。资源动员经历了吸引、竞争、分化、整合的基本过程,有着社会信任与价值共识、互惠协作与偏利共生、求同存异与张力弥合、网络重塑与制度生产的实践形态。在此过程中,社区基金会与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居民产生了很强的互动关系,不仅实现了公益网络的链接、制度的生产,而且在变革基层治理格局、带动社区自治与共治主体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区基金会的资源动员过程是一个开放性系统,需要制度、结构与相关要素做支撑。制度可以为相关主体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提供保障,这也是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宏观环境。而公益资源的获得源于社会主体对自身拥有的资源使用权的一种转让或放弃,此主体成为资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使资源动员机制成为可能的行动者。而合法性、信任度、符号、品牌等因素则是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基本要素,直接影响到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效果。

  社区大慈善是点、线、面、体的结合。社区基金会是社区慈善的一个“基本点”,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等主体的联结,产生“互动线”;围绕社区公共利益与公共事务,借助社区自治与共治活动,塑造出社区集体行动共识,可以形成多主体协同的“合作面”;经过长时间积累,社区的慈善氛围会愈加浓厚,社区的慈善文化、慈善气质会成为凝聚社区多方力量的黏合剂,社区慈善“共同体”就会成为推进社区慈善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总之,社区慈善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推动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方得芬芳。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