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傅奕庆)为了提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系统且连续的基本康复服务,今年以来,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印发了《关于开展“精康融合行动”的通知》,对今后3年全面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作出部署。各地纷纷开展了“精康融合”行动,以更好地满足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的康复服务需求,促进他们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社区助力精神康复
通过广东省江门市慈善会慈善项目联盟计划的帮助,恩平市崇德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的精康社工为40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对象家庭提供每月常规的入户探访服务,详细了解康复者的病情、建立“一人一档案”制度,为每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对象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专业康复服务。
在上门探访的过程中中,精康社工参考康复者家庭情况与康复者进行面对面交流,询问患者目前生活、身体状况以及服药依从性。通过探访,社工实地察看康复者的生活环境,并做好记录,建立服务对象康复者跟进档案。此后,团队会根据康复者家庭的诉求和医生的综合评估,为每一位康复者制定个别化年度康复服务计划。
同时,考虑到长期照顾精神障碍患者的压力,社区还会向康复者家属传授心理放松技术——“蝴蝶拍”、与康复者的沟通技巧等相关知识,助力康复者及家属掌握精神障碍疾病的家庭护理和康复知识,帮助康复者家属及时进行情绪舒缓和情感支持,学习自我情绪释放的技巧,鼓励和支持来增加其家庭的康复信心。
助力康复者
走出家门“拥抱社会”
在今年举办的首届“2023·无锡·滨湖”社会组织公益创新项目大赛上,“精康融合”成为热门关键词。江苏省无锡市德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展示了《“心灵家园”精康融合行动项目》,通过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对服务对象系统营造,实现“医康”循环,为精神障碍人员创造沟通交流的港湾,搭建融入社会的桥梁,该项目同步被列入今年江苏省政府民生实事“清单”。
为精神残疾康复者提供就业机会、辅助性就业举措,在他们回归和融入社会的道路中,离不开社会组织的良性引导与尊重康复者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重庆市云阳县行政大厅婚姻登记处,穿着统一工作服志愿者们向前来登记结婚的新人送来花束,他们略显紧张,却用真诚的笑容打动着来往的人们。这些志愿者是云阳县“渝康家园”的精神障碍康复者,他们手里的花束是几个月前就开始在社工带领下学习制作的手工艺品。“我能够走出疾病阴霾,重新融入社会,离不开‘渝康家园’的帮助。”康复志愿者王女士表示。
“渝康家园”是重庆市民政局打造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品牌。自2020年重庆市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以来,项目先后在41个区县分批次开展试点,设置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并统一命名为“渝康家园”。2020至2022年,在重庆市41个区县分批次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为全市社区康复站点提供全程陪伴与支持。
走出家门是精神障碍患者重返社会的第一步,在“渝康家园”负责人王悦看来,只把服务对象放在保护性的环境中进行个人功能康复训练远远不够,康复服务应该帮助患者真正融入社会、自食其力,在不断恢复健康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工作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截至今年8月,重庆市已累计为1.9万余名精神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300余人实现辅助性就业。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