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赵谨言)“截至2022年12月,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40万余件,占全部案件总数的52.3%。通过办案督促恢复被毁损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790万余亩,回收和清理各类垃圾、固体废物4700万余吨,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102亿余元”——这组数字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在9月20日举办第四十三次“检察开放日”活动时所公布,该活动主题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连日来,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纷纷同步举办形式多样的“检察开放日”活动。
9月22日,四川省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检察开放日活动上公布数据:2020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立案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万余件,办案规模和质量始终保持全国前列,14件案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相关工作连续3年写入最高检发布的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检察白皮书。自2020年以来,四川省检察机关在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方面,聚焦水体污染、固废污染、尾矿污染、大气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立案3666件。一组组数据,见证了四川省检察机关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的努力。
22日,云南省人民检察院通报云南省检察机关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也公布了相关数据:自2021年7月开展“公益诉讼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围绕耕地资源保护、乡村环境整治、食品药品安全、强农惠农资金和国有财产保护等加大办案力度,立办相关领域公益诉讼案件8011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或民事公益诉讼公告7405件,提起行政公益诉讼35件,民事公益诉讼(含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406件,以公益诉讼办案成效助力乡村治理;聚焦农村垃圾乱堆乱放、秸秆焚烧、养殖污染等突出问题,通过公益诉讼办案,共督促清除处理各类生活垃圾5万余吨,整治违法养殖场91个,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70余吨,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1000余万元;围绕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违法占地等重点问题,办理公益诉讼案件617件,督促恢复被非法改变用途和占用的耕地4700余亩。云南省检察机关不断促进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有效衔接,形成协同治理工作合力。
青海省人民检察院则在22日举办的以“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的检察开放日活动中表示,近年来,青海省检察机关持续加大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办案力度,截至目前共办理该领域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4020件。通过办案,督促修复被毁损的林地12030亩,督促挽回、复垦被非法占用的耕地、草原13450亩,督促治理恢复被污染水源地160处,督促关停和整治违法养殖场478家。去年以来,青海省检察机关在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试点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巡回检察,探索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公益司法保护机制。
据悉,2020年起,最高检连续三年开展“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聚焦包括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尾矿污染在内的七个方面问题,办案19.8万余件。此外,最高检会同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9部门制定21条意见,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全国90%以上省级检察院、80%以上市、县(区)检察机关联合生态环境职能部门会签协作配合机制。协同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办理相关公益诉讼案件2982件,向污染企业和个人索赔环境损害赔偿金8亿余元。积极支持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展生态损害赔偿磋商或者诉讼,全国14个省级检察院建立检察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衔接机制。
与此同时,最高检与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共建“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集线索提报、线索评估、专业咨询、参与听证、跟踪观察及公益保护法治宣传等功能于一体,旨在进一步壮大公益诉讼志愿者队伍,为公益诉讼办案提供支持。目前,已注册志愿者7.6万余名,提报案件线索1.1万件,参与办案2400余件。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