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社会新闻
修鞋老人王建荣15年捐款8万元
2023-04-19 09:45:43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    2008年至今的15年间,他陆陆续续将修鞋攒下来的8万多元积蓄捐献给了地震灾区,先后资助了100多名困难学生。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提起残疾老人王建荣,人们都会敬佩地竖起大拇指,夸赞他是一位生活简朴但精神富有、受人尊重的老者。

身残志坚勇创业,自强不息做表率

  今年78岁的王建荣出生在上海,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导致下肢瘫痪。17岁那年,还在学校担任团支部副书记的王建荣,随父母从上海来到淮安区淮城镇闸北村落户。

  改革开放后,看到很多乡亲都出去闯荡了,王建荣也想着出去见识见识。他来到县城转了好几天,最终决定做个修鞋匠。一开始没有固定摊位,周围不少人主动让他在家门口摆,也不收他钱;没有营业执照,工商局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为他办理;遇到了什么困难,乡邻们总会伸出援助之手……而王建荣也凭着好手艺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很多人一有空就喜欢坐在修鞋摊旁聊天聚会。

  1980年的一天中午,正准备收摊回家吃饭的王建荣注意到,有个初中生一直坐在旁边不修鞋,也没有离开的意思。“孩子,我要收摊了,你也早点回家吃饭吧。”可是孩子还是没走,王建荣不禁多问了几句。原来,孩子是旁边学校的住校生,钱包丢了,没钱吃饭。听闻此,王建荣说:“你先帮我看着摊子,我回家给你带点吃的。”就这样,孩子的中饭解决了,临走时,王建荣又塞给他20块钱,“先拿着吃饭,等周末回家后就好了。”

  没过几天,孩子的爸妈专门来到修鞋摊,还了钱,对王建荣万般感谢。“本来也没有打算孩子会还钱,但这家人的举动让我震动很大,帮助别人获得的幸福感很强烈。”王建荣说,从此以后,他只要听到别人有困难,就会帮一把,“谁还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啊,三十五十块钱的,无所谓。”

不忘初心做慈善,不求扬名援灾区

  2008年5月12日,王建荣在电视上看到汶川发生地震,“有人开着车,有人骑着车,有人步行,奔赴汶川救援,我当时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王建荣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我不能去,但我可以捐款啊!”王建荣的想法得到了全家人的赞同。

  翻遍了家里的现金,只有1000元,还有一张3000元没有到期的存折。5月13日,拿着这些钱,王建荣来到了当地红十字会。“我不记名,不要宣传,不要登报纸,我就这三样条件。”可是,存折上的姓名“出卖”了王建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了修鞋匠王建荣,这次捐款也改变了王建荣的生活。2013年雅安地震,王建荣再次捐款2000元;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发生时,他又第一时间捐助1000元。

一年只赚万把块,资助学生百余名

  修一双鞋块把钱或是几块钱,一天下来收入最多不过四五十块钱,一年也就赚万把块钱。然而从2008年以来,王建荣累计捐款8万多元,其中帮扶特困学生100多人。

  “这样的孩子,就因为家里困难上不了学,太可惜了。”2012年的一天,在电视上看到当地的一个17岁的特困家庭孩子,以高分考上了淮阴中学的新闻后,王建荣照着电视上的地址,不顾身体残疾,花了100元钱租车赶到孩子的家里。在详细了解情况后,王建荣告诉孩子:“虽然我没有多少钱,但你上高中三年,我每年资助你2000块钱。”

  淮安区慈善总会里,经常出现王建荣的身影。困难学生小朱的父亲靠做木工活为生,因在工地发生事故后成了植物人,常年瘫痪在床,全家的生活仅靠母亲在田间劳作所得的微薄收入和低保维持。从2020年开始,王建荣资助小朱上学。六年前通过淮安区慈善总会,王建荣开始资助困难学生小杨每年2000元。如今,考上大学的小杨每年都会给王建荣拜年。“看到受助的孩子们考上大学,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会一直把修鞋摊开下去,帮助人的事情,也会一直做下去。”王建荣动情地说。

  一个残疾人,做了不平凡的事,人们永远会记住他。王建荣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网、江苏文明网等媒体报道;先后荣获淮安市道德模范提名奖、“江苏省慈善楷模”“江苏好人”等荣誉。(梁文龙 张学华 丁慧婧)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