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尚 洛 刘志尚 吴梦阳)近年来,山东省微山县赵庙镇坚持“群众在哪里,课堂就办到哪里,学习就跟到哪里”的理念,结合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守正创新,以百姓视角、群众语言与理论宣讲相结合,倾力打造群众身边的“理论流动课堂”,形成兼具“乡”味、“趣”味、“情”味的模式,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学得实,全力构筑起理论宣讲“风景线”,切实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米”。
现场教学“阅”理论,群众“观”中学,该镇利用民俗展馆、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商圈市场、胡同小巷等开展现场教学,将理论知识从会议室、研究室“搬”到室外,营造“处处是课堂、人人学理论”的学习氛围,引导干部群众在实地观看走访中感悟思想伟力。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该镇将音乐艺术与理论宣讲有机结合,打造“艺理课堂”文艺宣讲品牌,将“理论+曲艺、诗诵+表演、党史+点歌”融于一体,以体验式、沉浸式的教学方式,变“刻板说教”为“现场启迪”,变“理论灌输”为“文艺感染”,通过“文艺搭台、理论唱戏”,让党员、群众与音乐交流、与历史对话,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展现出理论的独特魅力,激发干部群众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一口乡音,几把凳子,该镇把党的理论课堂搬到党员群众“家门口”,把田间地头作为理论宣讲的“课堂”,利用村民闲暇时间,以“拉家常”方式,让村民聚在一起聊天唠嗑谈收获、谈体会,让党员群众在田间地头学理论、学政策,做到学习生产两不误,形成了“马扎宣讲”“大树下宣讲”等别具一格的流动课堂品牌,实现一域一特色、处处有课堂的宣讲格局。
乡村喇叭“播”政策,村民“听”中学。该镇发挥乡村大喇叭广覆盖、靶向准的特点,精选优质内容,通过“乡村大喇叭”以通俗化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放,让村民无论是在村里村外、田间地头还是村街小巷都能清晰地听到,实现从“定期学”到“天天学”,从“党员学”到“全民学”,有力推动理论宣讲与群众需求有效衔接,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