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社会新闻
儿童公益素养教育方兴未艾
2022-08-22 09:00:41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杜超)近年来,儿童类公益项目逐渐成为公众捐赠的重要对象之一。与传统的将困境儿童作为救助对象的公益项目不同,当前许多公益组织开发了方便儿童参与的大量项目,从而提升了儿童的公益素养。

  近日,由中国慈善联合会、中华慈善总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指导,万达集团主办的第六届儿童公益音乐会,在200多个城市近400座万达广场同步启动,全国超10万名儿童报名参加,创下会场数和参与人数的新纪录。

  “儿童公益音乐会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创举,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有很强的大众性,还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万达儿童公益音乐会以‘爱和勇气’为参与标准,是人人公益、全民参与在儿童公益领域的具体实践。希望儿童公益音乐会能持续不断地扩展开来,来提升儿童的公益素养、美育素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表示。

  “公益素养”是一个新概念。不久前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儿童公益素养教育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将其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描述了当前儿童公益素养发展的整体状况。《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该《报告》是我国首份儿童慈善教育发展报告。《报告》指出,在宏观环境支持和各方需求呼唤的利好氛围下,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望迎来发展新机,同时也亟待强化顶层设计、凸显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战略地位;呼吁发挥联合优势,推进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地方实践;搭建资源平台,完善儿童公益慈善教育竞争机制。

  《报告》认为,公益素养符合儿童发展需要和权利保障。一方面,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助于儿童自身发展,为儿童成年后良好社会功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慈善文化普及和捐助者教育,从结果上保障慈善资源在教育领域的投入,保障每个儿童都能接受教育。

  据报告发布方调查发现,国内面向未成年人的公益慈善教育和实践活动越来越受欢迎,当前家庭、学校、社会组织、营利性教育机构是儿童慈善教育的主要供给方。这一需求已经从隐性慢慢上升到显性,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品质,近六成被调查者带孩子参加过公益慈善或类似活动,超六成家长认为儿童公益慈善教育“非常重要”。

  据悉,社会组织儿童公益慈善教育目前已有不少探索,例如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配套的《慈善读本》,是目前覆盖范围最广、与学校教育结合最紧密的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教材。中国扶贫基金会“小小公益传播官”项目面向7-15岁儿童开展,锻炼其能力,提升公益素养。截至去年8月,该项目吸引了6万余名青少年参与。

  与此同时,各种活动类、社会实践类的公益慈善教育正在兴起,部分地方将其机制化。在四川省成都市,将每月11日定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活动。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小学将公益教育注入学校特色教育项目,通过组织师生开展闲置物品义卖,助力青海省囊谦县阳光福利学校品学兼优的同学完成学业;湖北省武汉市华师一附中的“阳光义卖”活动上,“学霸日记”售卖一空,21幅书法作品义卖7.45万元……

  “培育儿童公益素养的长效机制至关重要。”王振耀建议,未来要有更高层面的规划,统筹政府、社会、家庭等更多资源,联合学校、家长和公益组织、专业教育机构等更多力量,集合协同、有序竞争、错位发展,形成良性的儿童公益教育生态和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