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刘志尚 许芮 本报记者 尚洛)今年以来,山东省微山县民政局建立健全社会帮扶机制,织牢织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社会救助帮扶跑出“加速度”。
党建引领,创新帮扶新模式。实施“党建+社会救助”“党建+慈善”“党建+社工”“党建+社会组织”“党建+志愿服务”等“党建+”特色帮扶新模式。建立“行政村一网格(村小组)一党员联户”三级党建网络工作体系,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每个角落,打通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着力释放党建引领作用,将党建服务和社会帮扶深度融合,发挥好党员直接联系服务困难群众机制,重点联系低保户、特困人员、领取“两项补贴”的残疾人、孤困儿童等特殊类型群体,实现党员直接联系帮扶困难群众全覆盖。
提质增效,健全社会帮扶机制。以“三项机制”(主动告知、主动发现、即时帮扶)为主抓手,联合卫健、人社、医保等14个职能部门,共同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打造“微即助”社会救助品牌,不断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推动全县社会帮扶高质量发展。
慈善融合,拓展社会帮扶发展途径。链接社会慈善资源,畅通慈善救助渠道,探索慈善救助融合社会帮扶发展新途径。汇集社会慈善资源,设立微子教育基金,筹集1010万元教育基金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在全市首次采用慈善+司法救助模式进行救助,共筹集18万元用于开展帮扶“因案致贫”家庭的司法救助活动。筹集30余万元,定期组织开展“关爱老兵”“老兵御寒计划”“退役军人遗属帮扶”等志愿服务项目。
多元救助,提升社会帮扶效果。积极采用“人员+物资+服务”救助模式,充实社会救助力量,配备304名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并组织相关基层救助人员政策培训,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增强基层救助人员业务能力。开展“微爱至家”服务项目,提高救助质量,对困难家庭实施物资救助措施后,基于照护人照护的基础上,为全县2663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购买社会化照护服务。将日常寻访和照料服务等表格化、项目化、数字化、责任化、做到各司其职,通力协作。
动态监测,提高社会帮扶精准性。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依托省社会救助数字平台,加强救助职能部门间信息比对。设定预警要素,对低收入人口开展常态化监测。触发预警信息后及时推送数据到相关责任部门和乡镇(街道),及时开展调查核实、分析研判,实现困难群众应救尽救。同时,开展“码上助”小程序推广活动,打造老百姓身边的“民政救助百事通”。
温暖关爱,兜牢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网。认真落实医疗救治、站内照料职责,规范开展站外托养,持续开展“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主题寻亲活动,在全国救助寻亲网、“头条寻人”等平台多次发布滞留人员身份信息,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查询滞留人员身份信息,目前滞留人员移送返乡6人,DNA比对成功2人,对11位3个月以上长期滞留人员进行落户、妥善安置。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