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赵得地 通讯员 宁少飞)日前,一封封浙江的书信在跨越千里之后,被陆续送到云南莽王光华小学校长张磊磊的手中。在这些颜色各异的信封背面写着“见字如晤”。简单的几个字,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与思念。
原来,这是国网浙江培训中心26名志愿者为位于云南莽王的光华小学学生们送去的问候信。“我已经十几年没写过信了,但还是喜欢手写的信。”志愿者小宗不禁发出感叹。小宗与其他志愿者一样,希望通过写信,与千里为之外素未谋面的结对帮扶学生建立起亲密关系,做到在心理上真正关爱他们,鼓励他们。
今年5月,国网浙江培训中心在与云南莽王光华小学沟通后,对内发出“光华·教育”1对N结对帮扶活动倡议书,倡议员工传承发扬国网员工周光华老师的大爱精神,积极与莽王光华小学学生形成结对帮扶,关心关爱小学生们的个人成长。倡议书发出后,很快有26名员工志愿者通过线上进行报名。
“我和我爱人一直想做志愿活动,这次终于有机会了。”在中心从事管理工作十余载的张老师说。志愿者还有乔老师、杨老师等。
结对帮扶活动以年为周期,采用“1对N”方式进行,志愿者们在充分估量自身精力和学校需求的基础上,最终结对了莽王光华小学的27名小学生。
“我们通过书信或电话与学生直接沟通。学生的班主任也愿意为我们的电话交流提供便利”,志愿者章老师说。为了更好地开展后续活动,志愿者内部进行了意见交换,在帮扶方向上达成了共识,也在讨论中逐步形成了个性化的帮扶方法。
据了解,国网浙江培训中心退休老师周光华于2004年立下遗嘱,去世后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献给教育事业。2017年,经多方协调,遗嘱执行人将周光华生前留下的230万元全额捐给位于云南偏远山区的莽王小学,学校因此更名为莽王光华小学。
志愿爱心,跨越山海。由26名员工志愿者主动接过爱心接力棒后,已三次远赴云南开展电力和法律科普,并组织了四次捐赠活动,累计捐出教学用具数千件、少儿读物一千件。志愿者搭建起的爱心桥梁,已成为助力莽王光华小学孩子们圆梦成长的通天大道。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