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 去年10月,我刚好58岁。一天夜里,洛阳市民政局局长突然打来电话,说已提名我兼职洛阳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又过了一星期,组织部门通知我去参加市慈善总会理事会,与另两位60岁上下退下来的同志一起被补选为市慈善总会驻会副会长。
第二天,我便到慈善总会上班。发现除了四五个年轻人,其他十几位都是和我一样60岁左右的老人。不知怎么,心里竟然有了一种进到“养老院”的感觉。
然而,经过3个多月的相处与了解,我对这些花甲老人不由心生赞叹,渐渐引为同道。因为他们无论是主动加入还是被动入选,能聚在慈善总会,也算是一份不浅的“善缘”;能为慈善做些事,自然也都是“同志”。他们绝不是为了什么权,因为他们过去都曾有权,甚至是很大的权;也不是为了什么钱,因为他们并不缺钱,而且在这里工作是没有工资的。也不是因为缺少亲情,在家里,他们大都儿孙绕膝,子孙满堂。自然也不是因为缺少爱好,他们中有人篮球打得很好,毽球踢得很棒,平日里朋友也多,人缘也广。
那么这些花甲老人究竟为了什么心甘情愿地离开休闲快乐的二线岗位、优哉游哉的退休生活,反而一起“沉迷”于慈善事业?
起初,有很多朋友这样问我。其实,我何尝不在自问?
“混吃等死的退休日子真不好过”。这是电视剧《人世间》里的一句台词。难道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然而,这只是一个低层次的认知。这些花甲老人并非如此,他们大多都有着充裕的退休生活,早上散步打球,白天读书写作、吟诗作画、钓鱼打牌,晚上小酌微醺,自得其乐。这恰是神仙才有的日子。
既然他们的生活这般惬意,又为何执意投身没有报酬、唯有付出的慈善工作中来呢?
渐渐地,在行动中我找到了答案:这是一种更为充实的生活,一腔更为纯粹的情怀,一项更为高尚的事业。他们要在为人民群众,尤其是为困难群众谋幸福、送温暖的征程上贡献自己的余热!
今年3月,市慈善总会组织了一个主题募捐活动。为了给“两癌”女性患者多筹募些善款,这些花甲老人几乎穷尽思路,想尽办法,动用了各自的“洪荒之力”。
59岁的乔会长带队到县区进行换届考核,在紧张繁忙的考核工作之余,他没有忘记慈善募捐,见缝插针地与县区主要领导深入交流对慈善工作的看法并达成共识。短短3天时间,该县区参与募捐的人数和善款额度均在全市15个县区中位居领先。此次专项募捐中,市慈善总会共筹募35万多元善款,全部及时送到了35名最困难的“两癌”患者手中。
在此期间,组织募捐活动、拟定项目协议、举行签字仪式、接待记者采访等工作几乎都压在了已是61岁的敬会长身上。他马不停蹄地参加完这场活动又赶到那场活动,用“连轴转”来形容他毫不过分。
然而,在洛阳市,这样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有近1500人,和这一数字相比,35万元的救助款无疑只是杯水车薪——而这才是这些花甲老人们放弃舒适生活、努力投身慈善的真正原因。尽管他们的力量有限,脚步也不那么矫健,但他们的信念坚定。相信通过他们的热情推动与不懈努力,古城洛阳的爱心之水一定会形成潮涌,川流不息。
让我们为这些依旧奋斗着的花甲老人点赞!
(作者系河南省洛阳市慈善总会副会长 贾海修)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