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吴光明 本报记者 尚洛)近日,一个40多岁的无臂汉子来到如皋市慈善基金会,用脚操作手机一次性捐款5000元。这是他一年一度往用自己姓名设立的“石晓华爱心基金”内又一次爱心充值。自2008年汶川地震踏上爱心之旅以来,这位无臂汉子已累计捐赠300多万元。他就是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残疾艺人、“中国好人”石晓华。
今年45岁的石晓华出生于如皋市长江镇一个农民家庭。6岁那年,他遭遇了一场触电事故,命虽保住了,但却永远失去了双臂。面对命运的不公和生活的困境,他没有退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用脚打电话、刻字、操作电脑,用嘴泼墨挥毫,并且通过用嘴咬笔写字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
“身体上的任何缺陷,都不代表困难,我的人生格言就是永不放弃。”石晓华说。1992年9月,石晓华回到村里务农。他一方面精心照料病重的母亲,一方面用双脚和那张多功能的嘴帮助家里洗衣做饭、下地干活。因为喜欢书法,第二年,他经人介绍拜师学起了书法,且很快有了起色。一个偶然的机会,临县文化馆有位老师了解到石晓华的事迹,专门写了一个以口书歌颂残疾人的小品请石晓华“真人真演”。没想到这个名为《求》的小品代表南通市参加江苏省残疾人文艺汇演,竟然喜获一等奖!紧接着,石晓华又代表江苏省残疾人群体,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小品《求》一炮走红摘得金奖。从此,石晓华把口书和演出艺术视为生命的全部,用残缺的身躯创造出一个个人生奇迹。
此后,他在家乡成立了星光残疾人艺术团,为来自全国的40多位残疾人兄弟姐妹撑起了一片蓝天。由于出色的表现,他被选为南通市人大代表。2018年在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好人”。
石晓华的传奇人生引起了有过从事多年新闻报道经历的本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刘朱建的关注。2017年年初,在征得石晓华的同意后,刘朱建采访了他,历时半年写出了《无臂汉子》一书。在如皋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和市残联等部门联合举办的《无臂汉子》新书首发式上,石晓华和如皋市慈善基金会达成协议,捐款3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石晓华爱心基金”,用于帮助贫困残疾人。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