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浪潮”让老年人幸福满满
代表委员聚焦养老服务 建真言、献良策
老有所养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规划、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就有不少委员和代表针对“养老”问题发声并提出建议。
养老服务 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尚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是制约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如何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一直是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代俊峰关心关注的问题。他精心准备了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的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他建议,建立科学的养老事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配套扶持政策,对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发展建立短、中、长期的分阶段规划;给予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相对完善健全的保障制度、政策扶持和补贴;加强和完善对养老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技能认证。
在全国人大代表刘金接看来,针对基层养老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上,他建议,每个乡镇(街道)配备不少于10个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设立1-2个养老护理督导员岗位,解决全额拨款事业编制或享受同等待遇,实施定向培养制度等。
智慧养老 让晚年生活省心省力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彭益舟)近年来,大众养老需求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各地积极把智能化作为连接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的桥梁,大力推广智能居家养老模式。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丁梅始终关注养老问题,并提交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养老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应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为主力、社会公众为基础的三级联动机制,制定智慧养老服务标准与规范,合理规范养老行业中上下游企业的养老设备供给、统筹社会公众老年人群的数据统计,将二者有机结合融入政府规范范畴。”丁梅委员建议,“还要结合智慧社区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终端和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水平评测,让标准符合老年人的实际。”
社区是开展养老的基础载体,要发挥社区养老枢纽作用,须具备相应的服务能力。全国政协委员、福耀玻璃副董事长曹晖建议在社区行政机构中增设养老职能功能模块,向上对接民政、财政等政府职能系统,向下对接社区老年居民,向外对接商业化养老专业机构,因地制宜有效发挥社区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枢纽作用。
养老产业站上风口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楚璐璐)日前,《“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出炉,提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老龄事业和产业有效协同、高质量发展,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格局初步形成等。
在市场需求与政策鼓励的双重影响下,“银发经济”正成为下一片蓝海,养老产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在其提案中指出,养老产业潜力大、前景广,对促进我国养老体系完善、推动经济增长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养老产业投资大、周期长,现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亟需政府给予引导扶持。
孟丽红建议,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优化养老产业发展环境。同时,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式医院,促进养老服务内容多元化;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后备人才培养;大力推动养老用品的适老化、标准化。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社会力量参与“银发经济”也是非常关键的。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李建议,借鉴基础设施不动产信托基金(基础设施REITs)试点的经验,大力发展养老信托基金,汇聚社会资金进入养老产业。通过类似基础设施REITs的信托基金机制,规范资金使用,提升社会信任感,同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较低成本的长期社会资金进入,推动产业迅速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建议: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基金,加快建设国家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政府投入精准化水平,做好养老服务领域信息公开和政策指引,进一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推动“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承担费用、物业企业实施”的养老服务模式。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