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社会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 向世界讲述移民搬迁的中国故事
2022-03-14 08:55:03    慈善公益报

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

向世界讲述移民搬迁的中国故事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学军)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的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是一位农民作家,也是一位易地扶贫搬迁的见证者、亲历者、记录者。2000年,马慧娟出生在宁夏固原市泾源县黄花乡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那里四面环山,交通工具是毛驴。从小喜欢读书的马慧娟,因为贫困,16岁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就在她以为自己要在土地上重复父辈们命运的时候,黑眼湾迎来了移民搬迁政策,整体搬迁至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彻底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面貌。从大山深处移民搬迁后,马慧娟扛着锄头干农活之余出了5本书,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站在全国两会的舞台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移民搬迁的精彩故事。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地,于1998年开发建设,2009年设立市辖区,搬迁安置移民23万人。“红寺堡曾是一片亘古荒原,因为靠近黄河,党中央在这里新建了水利枢纽工程,把黄河水上扬了300米,开发出更多土地,把这里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异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地,这项伟大的工程也被称为新时代的红旗渠。” 马慧娟说,2020年3月,红寺堡区退出贫困县序列。

  “在二十几年的发展中,红寺堡紧跟时代步伐,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今年两会,我准备的建议是把红寺堡区创建成为国家级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继续出台易地移民搬迁后续扶持系列政策,进一步提升红寺堡区发展的内生动力。”马慧娟说,红寺堡区为全国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问题创造了有益经验和好的做法,应该介绍给全中国和全世界。

  此外,走出大山后,移民如何追寻更美好的生活?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一直思考着这个议题,今年,她也在相关领域提出了建议。“在医疗资源这一块,红寺堡区还是相对比较匮乏。因为它是个新地方,那么它所构建起来的这个医疗体系、人员结构相对年轻,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撑。”马慧娟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更针对、更具体的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政策,以培养项目的形式向移民地区捆绑执行,加强异地培养基础生活保障,让基层年轻卫生技术人才更多的去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长见识、增本领,逐步提升移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同时对移民地区和偏远贫困地区给予柔性和全职引进人才的专项资金保障。

  “就是移民搬迁政策,让我能够重新阅读写作,我上过电视节目,出了5本书,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从黄土地走到了人民大会堂。有人说我的故事是个传奇,但我知道哪有什么传奇,我的故事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这样的故事在许许多多的平凡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马慧娟说。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