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社会新闻
非遗传承人 让传统文化熠熠生辉
2022-02-23 09:23:20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张迎迎)非遗文化,不仅浓缩着一方水土的味道,更映照着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和一代代人的家国记忆。在非遗传承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责任与担当,他们把对传统技艺的热爱,用一双双手诠释着古老文化精髓和新时代的匠心精神。

古老技艺融入时代元素

  连日来,一组由宁夏回族自治区非遗项目倪氏烙画传承人倪建成制作的冬奥会运动员和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的葫芦烙画格外引人注目。

  “我热爱烙画,真的希望它能永远流传下去。”倪建成说,在冬奥会时期,能够用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将国家的优秀运动员和吉祥物用葫芦烙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感觉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据了解,倪建成的老家在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倪氏烙画最早就兴起于那里。十几岁时,倪建成就喜欢上画画、雕刻。“我们家做雕刻、绘画等手艺活,已有五代,第一代、第二代主要以木工雕花为主,偶尔从事家具烙铁画。”倪建成说,如今,倪氏烙画已经历五代传承,他是第四代传人。

  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更让世界听到了北京声音、中国声音。借着冬奥会春风,“冬奥主题”虎年元宵花灯也十分受欢迎,山东省潍坊十笏园非遗空间,非遗传承人李梅正精心设计并制作了虎年元宵节冬奥主题花灯,表达浓浓的喜庆之意。

  李梅高兴地说:“我从冬奥会开幕式上看到了很多中国的传统元素,这也启发了我。我就借这一盏灯,祝福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乘着奥运会的翅膀走向世界,一起向未来。”

手工技艺振兴传统文化经济

  出生在贵州省谷陇镇余良村一个银饰世家的杨万付,是一位非遗传承人。为传承和保护弘扬苗族银饰手工技艺,他于2016年创业,并带头成立谷陇银饰协会,带动当地及周边400余名群众就业并实现家庭增收。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向喜欢苗族银饰制作的人教授技艺,让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传承这项传统技艺。”杨万付说,通过网络销售等途径,目前10余家电商营销网点将本地优质精美的银饰品源源不断地向山外推销,每年都能轻松突破百万元的销售额。

  “在黄平县,像杨万付这样的非遗传承人还有很多。”黄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云云说,截至目前,黄平县有1万余名绣娘,年均开展培训200余人次,有效解决了农村就业3000余人,年产值250余万元。

  冬日清晨,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宗科乡拉花创新工作室里传出清脆的敲击声。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刻代表性传承人拉花,正手执一把细长的刻刀,用扁平的铁锤,有节奏地敲击着刻刀尾部,在石板上雕刻着寓意着新年风调雨顺的黄财神。

  今年37岁的仁青扎巴就是拉花的“得意门生”之一。“我也想这个是一门技术,就跟着他(拉花)学了这个。最大的收获就是我这个学会以后,就第一就我学会了一门手艺,第二就是我不用到处去跑,在这里(家)门前就可以挣钱了,而且收入也提高了。”仁青扎巴说。随着黄财神的石刻逐渐成形,新的一年,他希望让更多年轻人重拾石刻这项民间技艺,让石刻在涉藏地区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非遗传承人用自己的双手创作、传播更多大家喜欢的作品,也期待未来传统文化“曲高不和寡”。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