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依霏)如今,行走在广东省广州市街头,垃圾分类融入日常生活,街容市貌靓丽焕新,邻里街坊追求精准分类……从新时尚“升级”成好习惯,垃圾分类仅是一个具象的缩影,鲜活映现出广州城市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
近年来,广州按照“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总体思路,创新方法手段,持续深化宣传引导,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垃圾分类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文明实践蔚然成风、垃圾分类文明习惯基本形成。据统计部门调查显示,全市居民群众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9.1%、参与率达95.5%。
贴近民生融入生活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道的科普乐园,已成为当地出名的“打卡点”。科普乐园原本是块坑坑洼洼、少人问津的空地。经过改造后,当地增添了一些儿童游乐项目,并融入垃圾分类元素,设计了广州市首条垃圾分类主题趣味跑道。跑道和一旁的滑梯、跷跷板、飞行棋等游乐场所均采用和垃圾分类四种颜色相匹配的风格设计,和谐地组成了小朋友们喜爱的游乐场地。
科普乐园充分将垃圾分类宣传要素融入居民生活场景中,折射出广州垃圾分类宣传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广州把“推动群众习惯养成”作为垃圾分类的出发点、落脚点和衡量实效的标准尺度。一批有特色、居民喜闻乐见、扎根社区的宣传形式在广州涌现,奠定了广州垃圾分类传播工作的良好基础。
线上线下生动科普
一份食用完的外卖丢进垃圾桶分几步?如何避免遇到垃圾分类的“知识盲区”?在广州,只需在微信打开小程序“广州垃圾分类羊城通”,便可迅速找到解答难题。据介绍,小程序根据《广州市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细目》优化分类查询数据库,录入分类细目共3813个,市民通过语音或拍照方式即可查询。
据介绍,“广州垃圾分类羊城通”是一款集分类识别查询、分类知识微课堂、分类互动小游戏、分类上门回收、分类挑战赛、分类科普知识、分类资讯栏等功能为一体的小程序。该程序上线至今注册用户超过169万,总访问量2745万余次。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