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张迎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场馆赛事服务志愿者、后援保障志愿者、城市志愿者……志愿者们用多种形式发光发热。他们用服务表达对冬奥的期待,成为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靓丽风景线。
残疾人通过服务发光发热
作为听障志愿者参与服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对刘月媛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体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我认为自己是代表听障群体去参与的。”刘月媛相信,自己去做志愿者,可以激励到很多和自己相似的人。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刘月媛作为听力残疾人会读唇语,在安静的环境下面对面听说没有问题,但在稍嘈杂的环境下则需要佩戴助听器。一次机缘巧合,刘月媛的优势得以在赛场上发挥,她能清晰地表达出听障运动员的意思,也能顺利地把裁判口中的比赛规则、要求转达给运动员。自此之后,北京再举办有听障运动员参加的体育比赛,大多数时候都能看到刘月媛的身影。
“帮助他人的时候,他人会把经历分享给你。一个分享给你,个个都分享给你,视野就打开了。”刘月媛说,在网上看到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招募志愿者的信息时,她当即就报了名。
“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我就想做一名志愿者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当时只有十几岁。这次年龄够了,不能再错过了,一定要参加。”刘月媛说。经过一系列严格、细致的筛选和面试后,刘月媛最终被录取为首都体育馆的赛事服务志愿者。
残疾人志愿者将用热情、乐观的心态向他人提供帮助,传递正能量,同时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残奥冠军、“双奥志愿者”刘玉坤表示,招募残疾人作为志愿者,有十分强烈的示范作用。“现在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我们做志愿者,会让更多的残疾人看到,我们和健全人是平等的,大家都是一样生活在蓝天下,不用自卑。”刘玉坤说。
用微笑与行动传递服务热情
参与志愿服务20年,陈大鹏已经从一名青涩志愿者成长为冬奥场馆运行团队志愿者经理,一段重要经历就是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而今,他即将迎来志愿者生涯中另一个重要时刻:“我要带着心中的理想与热情,全力投入北京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工作。”
日前落幕的“相约北京”国内冰球测试活动海淀赛区比赛为期3天,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志愿者经理陈大鹏和236名志愿者为之奋战了25天。从赛前志愿者各项培训到最后完成赛时专业服务,运动员、技术官员及各方面服务对象的点赞,是对他们的最佳褒奖。
每一名志愿者都像一颗火种,用热心和真诚汇成向上的火把,用专业和奉献点燃全民的热情。19岁的吴培宏是华北电力大学大二学生,高中时他就一直关注北京冬奥会的消息,因为他想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这场大型国际赛事中。
吴培宏说,自己虽不能以运动员身份出现在赛场,但能以志愿者身份贡献光和热,以中国青年的方式传递奥林匹克精神,同样具有意义。
志愿服务是历届奥运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自北京冬奥会赛会志愿者启动报名以来,超过100万人递交了志愿服务申请,近两万人将投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中,他们用行动展示“双奥之城”的魅力。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