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郝亚男 本报记者 张迎迎)为解决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难以满足困难群众多元需求的问题,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积极探索以“精准化、智能化、标准化、专业化、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服务型”救助供养新模式,确保分散特困人员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据了解,滨城区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对全区1042名分散特困人员开展生活自理能力评估。通过包村干部、网格员入户摸底排查出985人,第三方对其分别提供每月不低于8小时、14小时、16小时、30小时照料护理服务,分类落实照料服务标准。对患有不宜接触疾病或其本人拒绝被照料护理的特困人员,在征求本人意愿后,由乡镇(街道)或村(居)委会指定近亲属为照料人,开展照料护理服务。
研发滨城区分散特困人员照护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服务系统”),服务人员可以通过“特困照护”微信小程序建立工单、发起定位、上传照片及被照护人员满意度录音等,作为有效评判依据。区民政局、乡镇(街道)、服务机构三方可通过“服务系统”电脑端对服务过程进行实时监管。另外,“服务系统”为每位特困人员定制个性“二维码”,实现特困人员基本信息、落实的民政政策及被服务内容“一屏清”。
值得一提的是,滨城区制定《滨城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照料护理服务实施方案》《滨城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协议书》《滨城区照料护理人员评价考核表》等文件,完善“区级监管、乡级主管、村级协管”三级服务管理机制,打造“需求-服务-监管-评价-提升”的标准化闭环服务,确保特困人员“平时有人照料、生病有人看护”。
此外,滨城区按照“区买乡用”原则将有关护理资金“化零为整”统筹使用,聘请滨州交运康养中心和山东康悦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两家机构提供专业居家服务。依托1个智慧中心,组建5支专业服务队,打造专业服务网络,为照护服务人员统一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最大限度保障服务效率及专业性。
滨城区积极组织第三方机构为特困人员提供“生活照护、健康管理、人文关怀”等全方位的服务。对于特困人员中无法实现集中供养的精神障碍患者,统一由滨州康宁精神病医院进行集中收治。对于不适宜第三方机构服务的,由指定的照料人进行照护。建立结对帮扶和定期探访机制,1名特困人员由1名村(居)干部和1名乡镇(街道)干部共同联系帮扶,做到特困人员24小时实时照护。通过引入志愿者队伍,提供了个性化定制服务,满足特困人员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需求。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