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社会新闻
79岁草根捐赠人 24年边省边捐
2021-11-29 10:39:43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希文 通讯员 王梦华)广州市番禺区有一位老人,年少时家境贫寒,迫于生计,早早辍学打工。只因“看到谁遇到难处都想帮”的纯朴愿望,24年来,她坚持边省边捐,身体力行教育下一代多行善事。她,就是79岁的“草根”捐赠人——谢婆婆。

“草根”恒善边省边捐

  “谢婆婆来捐钱了。”

  “她丈夫不是刚因为跌倒花了三万多元的住院费吗?她的退休金够花吗?”

  “她说多有多捐,少有少捐。”

  对于谢婆婆这位老熟人,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工作人员无不竖起大拇指,只因做一次善事不难,难就难在,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她24年来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节省帮助他人。

  谢婆婆是土生土长的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人,今年79岁。幼师退休后,每月退休金4000多元,说多不多,说少也够应付生活。但谢婆婆却生活得相当节省,扣除了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必需的支出外,舍不得买新衣服,吃大餐,吃穿用度非常“抠门”,只因她要省出钱来帮助有需要的人。谢婆婆常从自己订阅的《番禺日报》上看到关于慈善捐助的报道,“一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我就想去捐赠。”她这样对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的工作人员说。因为捐赠,谢婆婆与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很早便结了缘,慈善会搬到哪儿,她就跟着捐到哪儿。“从区政府东楼转到西楼,再到环城西路,始终都能等到她。”工作人员说。

经历苦难反哺社会

  “谢阿姨,很感谢您的帮助,您知道吗?您给我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也在精神上给了我很大动力,对您来说,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对我说却很重要,我发自内心感谢您。”百色某中学一位受助高中生在感谢信里这样写道。

  长年坚持资助,谢婆婆攒下来的捐赠证书、与受助学生之间的往来书信摞起来有厚厚一沓,除了通过广州市番禺团区委扶贫助学结对帮扶番禺镇街的孩子,还有广西百色的贫困学生。谈起这些困境中表现优异的学子,她脸上会闪现骄傲的神情。

  但谢婆婆的捐赠也被“拒绝”过,“有一个学生考上了人民大学,我给他捐了500元,想要以后继续捐赠伙食费,但他写信说不用了,他会靠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他的‘拒绝’让我觉得好开心,这个孩子长大了。”谢婆婆说。

  为什么要坚持做慈善?谢婆婆说,小时候家里很穷,要在垃圾堆里捡垃圾维持生活。好心的邻居常常煲汤、送饭菜给她吃,可谓吃百家饭长大。“我成长的路上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吃过‘百家饭’,希望将来也能尽绵薄之力帮别人。”而之后遭受到一个孙儿心脏病手术失败的打击,更是促使她从此走上捐赠之路。“人生无常,能帮别人是一件幸福的事。”谢婆婆说。

传承慈善没有终点

  谢婆婆有四个孙子,他们或考上了知名大学,或找到了理想工作,但对于谢婆婆而言,孩子们向善之心的养成才是她最在意的。谢婆婆主张从小培育孩子的慈善意识,多次捐赠她或带着孙子一起,或以家人的名义进行。

  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不再订报,也不懂刷手机的谢婆婆少了许多捐赠的资讯。但每年6月30日广东省扶贫济困日,她仍然会主动到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捐赠。贫困群体,是她最想去伸手拉一把的对象。

  除了借助慈善组织的捐赠渠道,谢婆婆有时候也会直接将钱送到受助对象手里,见到邻居有困难就会伸手相帮,“只要知道有人需要帮助,我就会帮。”谢婆婆说。

  24年,捐赠成了谢婆婆包括她家人的一种习惯,也成了她家的家风家规。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创会以来,像谢婆婆一样的恒善乐捐者并不少见。他们拿着普通的薪水,边省边捐,大灾大难面前,总是全力支援,慷慨相助,践行“人人慈善,慈善人人”的理念。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