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社会新闻
张载故里看幸福
2021-11-05 22:38:16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 人类对幸福的追求自古如一,但对幸福的理解却因时因地而异。如今,在太白山下的横渠镇,先贤张载的后人们正在努力经营着他们的幸福家园,展现与传播着他们的幸福观。

  张载出生在古长安,从小便有从军戍边除患的宏志。在范仲淹指导下,他开始从文,钻研儒释道,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他与苏轼兄弟同年及第,曾任云岩县令,践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因不愿参与王安石变法,回到横渠。这里是他扶棺葬父的客居地,从朝廷退到横渠后,他一边著书立说,一边讲学授徒,并进行井田试验,探寻他的幸福之梦。他的学生中就有蓝田吕氏,他们后来创制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吕氏乡约》。

  太白山下自然环境适宜,当地人很早就开始种植果木花卉,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如今,这里早已实现小康,也诞生了豆家堡这个中国孝道文化示范村。这个由五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背依不高的垅塬,塬前散落着整齐富庶的村子。

  日前,我们驱车到了村委会盛世楼前广场,直接去看了村子里的幸福院。解决了温饱后的农村,老人们早早闲了,但人闲心不闲,有人就在家生起闷气。为了让老人真正感受到幸福生活,村里投资一百多万,在村委会大院里设立了图书室、棋牌室、理发室、运动室,让老人们免费享用,并在集体活动中消除孤独感。后来,他们又办起了公益灶,凡6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象征性地出一块钱,就可以吃一顿午餐,也解放了家里的年轻人。每年农历二月二和重阳节,村里都要隆重举办开灶仪式和“千叟宴”。广场上,一位正在晒太阳的老人向我们表达着心里的幸福和满足。

  幸福院楼上有党史馆、廉政馆、村史馆、家风馆、孝道文化馆,一下子让人走进了这个村子的“文化高地”。张载当年把他的主张刻在门前墙上,供所有人学习传播。他的学生们创制的乡约用三千字详细规范村里的各项活动,勾勒出了他们心里幸福家园的样子。张子“二铭”和“吕氏乡约”虽已载入历史,却在今天的豆家堡地得以系统地传承和展示。按照“慈善幸福家园”建设“五个一”的要求,村里总结孝道文化实践,参照传统乡约格式,分别提炼了“十礼诗”“伦理十道”“礼仪八德”等。更难得的是,他们参照礼俗相交的做法,利用各种乡俗活动,让这些抽象的条文有了生命和活力。村里专门建设了一条“孝道文化街”,用几十个主题雕塑建起“孝道文化广场”,街道上随处可见孝道宣传栏。多年来,村里坚持开展评选好媳妇、好公婆活动,树立典型,弘扬孝心。对做得不好的则过失相规,由群众自发进行规劝。为了扬善劝过,村里请人针对每家的情况专门拟制对联,刻成木质对联挂在门前,让村民们朝夕接受着孝道文化的熏陶。教子先教孝,该村创造性地成立了“以孝治家社区书院”,定期组织全村孩子进行孝道文化教育。他们请老师讲道理,请老人讲故事,请身边典型现身说法,早早地把孝的基因扎进孩子的心里。根正好成才,村里先后培养了一百多名大学生、几十名研究生,一批杰出人才被请上了村史馆里的荣誉墙。

  “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大的孝”,自创建“慈善幸福家园”以来,他们自觉弘扬村子里的好传统,不断丰富着孝道文化实践。全村五组成立了8支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各项公共事务中。漫步村里,不时能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的身影与微笑成了村里最美的风景。今年的“慈善公益周”里,他们带头并发动村民再捐一笔钱,准备进一步提升“幸福院”的水平。他们还成立了多个小组,按照“德业相劝”的古训,引导村民们重视事功,尝试开创多种经营。动员村里先富起来的成功人士在科教普及、种植互助、经营合作等方面提供支持,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

  经济条件的好转让农村青年有了更多追求,但也增加了更多欲望,有时不小心就会走上弯道。充分吸取社会上的教训,他们在青年人中重点宣教戒赌戒毒,防止有人走上歧路。“慈善幸福家园”建设既要尊老爱幼,更要关心包括青年在内的所有人。为了让孝道文化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村里已在谋划、拓展、提升新的方式方法。大家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愿景,那就是“富在豆家堡、学在豆家堡、乐在豆家堡、美在豆家堡”。富、学、乐、美,应该也是先贤张载心中曾有的幸福图景。

  (本文作者为陕西省慈善协会慈善专员  李亚军)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