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社会新闻
汇聚爱心力量 造福邻里百姓 ——厦门湖里区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
2021-08-30 09:02:32    慈善公益报

汇聚爱心力量 造福邻里百姓

——厦门湖里区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
 

  慈善公益报(洪爱萍 本报记者 王学军)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湖里街道积极探索“把服务沉在家门口”的治理路径,进一步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拓宽“近邻”内涵,通过“爱心帮代传”“爱心蓄水池”“爱心微循环”等公益项目,形成“爱心”网络,汇聚爱心力量,造福街边邻里百姓。

  作为厦门典型的“银发”社区,和通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多达1107人,独居老人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很多老人由于无人陪伴、缺乏照料,遇到的生活难题多烦恼也多。有些老人,由于高龄,身体不便更是连买菜煮饭、出门看病、打扫卫生等简单的日常事务都难以完成。

  为此,和通社区秉承着“百善孝为先”的服务理念,以解决辖区老人的养老难问题为主线,与厦门六中共同发起居家养老“帮代传”服务活动。志愿者们根据老年人服务需求不同,开展各类“暖心”服务。六中的志愿者们与社区孤寡、独居、失能老人结对子,每周五定期上门,与老人聊天、为老人读报、整理家务。校庆期间,学生们还邀请了平时结对服务的老人,陪伴他们观看演出,拉家常,共度美好时光。

  东荣社区东兴小区是辖区内出了名的“三多一少”,即老年人多、残疾人多、困难户多、资源少。为了给困难群众撑起一片绿荫,东荣社区积极探索治理路径,成立“爱心蓄水池”。通过整合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资源,分类实施,精准的输入小区,帮助有需要的人。

  “创建‘爱心蓄水池’的初心,是希望爱心能像活水一样循环利用,更好地帮助困难群众。”社区志愿者表示。

  为了保证“爱心蓄水池”有充足的源头活水,东荣社区争取多方力量的支持,除了主动“走出去”与市直机关、大型国企、社会组织等单位共建共治,还把每月5日定为“社区奉献日”,发动居民以小区为单位参与捐款,把群众的点滴爱心汇聚成塔,有效地丰富了捐助渠道。

  随着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心蓄水池”的捐助中。各方社会力量,从最开始单项的捐款,发展到现在的捐特长、捐时间、捐物品、捐资源等多种形式,活动共帮助了100多位小区贫困居民,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

  “爱心蓄水池”作为东荣社区慈善事业的“特色产品”,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释放社会大爱的能量,为更多的居民雪中送炭,把温暖带给更多的人。

  在湖里社区有这样一间屋子,专门用来存放居民的闲置物品与企业的捐赠物品,对闲置物品有再利用需求的群众,可通过支付爱心采购金购买闲置物品的办法,让旧物实现再利用的同时奉献一片爱心,通过爱心接力,让“爱心微循环”无限传递下去。

  湖里社区将闲置物品售卖所得统一汇集到爱心储蓄银行,统一进行处置。社区定期将爱心储蓄银行的资金捐献给慈善机构,并将捐献结果进行公示。每月在微循环驿站张贴爱心捐赠榜单,以爱促爱,让更多人参与到爱心微循环当中。

  “爱心微循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搭建起一个低门槛、透明化的公益平台,突破之前传统的捐助模式,变成了人人参与的社会公益运动。

  现如今,湖里街道的“爱心网络”已初具雏形,湖里街道将继续深化“近邻”党建,不断推进“爱心近邻”建设,在提高居民美好生活上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