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社会新闻
以工代赈 打造小康路上“新引擎”
2021-08-16 09:17:14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张迎迎)以工代赈是我国开发式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提高农村群众工资性收入水平、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以工代赈,助力群众奔小康,不仅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发展,更有效地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爱在茶乡,人走茶不凉。茶恋青花,香醉四方。走遍天下,还是最爱米仓……”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木门镇三合村通过发展乡村茶叶基地,以工代赈帮助众多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来自旺苍三合村一组61岁茶农杜光碧的丈夫肢体残疾,老两口常年在家务农,年收入仅2000余元,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后,修建入户路,还对房前屋后的院坝进行硬化。目前,家中3亩土地全部流转给茶叶公司,并且两口子长期在茶叶基地做工,年收入新增15000元左右。

  也是因为一片茶叶,使得三合村从曾经的“空壳村”中蝶变,去年全村实现集体收入5万元。

  据悉,旺苍县以工代赈示范项目还有高阳茶产业基地、东凡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黄洋—东河万亩黄茶产业示范园区。通过坚持“茶叶+”融合发展,积极开发茶叶衍生新产品,充分挖掘旺苍厚重的汉唐文化、茶工艺非物质文化和高阳千年贡茶园独特品质,旺苍县着力培育茶园观光、茶事体验、茶餐品鉴、茶叶养生等新业态,实现以项目区茶叶为基础的三产融合、叠加增效。

  在陕西,商南县紧盯以工代赈项目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这个初衷,支持建设的富水茶海公园标准化生态观光茶园,努力拓展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渠道;贵州省印江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资产折股量化分红+就业技能培训”的赈济新模式,推动了印江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以工代赈作为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不仅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成效显著,还是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润滑剂”。

  李云是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马家河村人,也是易地搬迁扶贫户。去年,在家门口的秦巴生态植物园,49岁的她获得人生第一份稳定工作。

  “说起来,多亏了以工代赈工程呢。”李云早前在外地打工,去年因疫情滞留在家。去年下半年,植物园建设园区灌溉工程,这是以工代赈项目,优先录用易迁户。李云进园务工,3个月挣了1万多元,工程结束后,跟植物园签下长期工作合同,“一个月2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比去外面强!”

  十堰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工代赈项目大多为道路修建、灌溉管网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贫困群众充分参与、稳定增收,摆脱“等、靠、要”消极思想;同时,项目资金的投入,也壮大了企业发展产业的资本。

  在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5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达到5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在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丈河村推行“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岗位设置+资产折股量化分红”以工代赈模式,使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

  “用人工,则贫民自食其力,以工代赈,莫便於斯。”以工代赈凝结“中国智慧”,让受赈济者参加劳动获得劳务报酬,达到赈济目的。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全国“十四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为“十四五”时期各地开展以工代赈工作提供指导。这将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助力群众奔小康。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