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杜超)日前,2021中国儿童心理赋能公益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由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会主办,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和浙江心基金慈善基金会支持。据了解,论坛现场发布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以期借助本次活动,联合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为传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发声。
本次论坛邀请了日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真,临床心理学博士、执业精神科医师、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系主任教授吴帆,全国班主任工作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及省徳育工作标兵林甲针等众多国内儿童心理赋能领域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及公益组织代表,从不同视角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对乡村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张真在致辞中指出,日慈研发了一套系统、有趣的心智素养课程,并支持教师在学期内开课,以此培养乡村儿童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当孩子们拥有了自我接纳和肯定的能力、良好的情绪管理和社会交往能力,就能生长出抵御心理疾病的抵抗力,有效地预防抑郁、自杀等严重后果。
《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24.6%。随着学生年级升高,抑郁和重度抑郁也呈上升趋势。在大量劳务输出的乡村地区,家庭教育缺位、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心理相关的知识方法,导致乡村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缺乏关怀和引导,所显现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针对近年来青少年群体日益凸显的心理问题,徐凯文在论坛上说:“今年两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提案有50多个,其中大多数都是关于儿童青少年的问题。当物质越来越丰富,内心价值观的缺失、理想信仰的缺失,恐怕是导致心理危机的更重要原因。五年多前,我提出‘空心病’问题,现在情况愈演愈烈。向我求助的来访者越来越低龄化,内心的空虚和自我虚无感越来越强烈。”
而对干预类项目的评估,吴帆介绍了评估框架,并以日慈公益的《综合型心智素养课程》的随机对照评估作为案例进行分享。
林甲针在论坛上表示,目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国家政策利好,但各地儿童心理健康政策推行力度差异较大,部分地区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率不高,教师心理支持工作普遍缺失的状况。同时,林甲针在解读《扫描报告》时表示,目前从项目数量、项目实践时长、全职员工数量、年度支出金额来看,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项目开展了多种尝试,当前的解决方案以“心理课程”和“教师培训”为主,涉及家长、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相关措施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此外,四场分别以预防、家校、正念和融合为主题的分论坛也在上海同步进行。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