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社会新闻
在公益岗位上,他们收获满满幸福
2021-04-12 09:14:27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依霏 通讯员 刘霞 周才竣)阳春三月,乍暖还寒。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喇叭镇合力村村民陈开群,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去山上的林地里转一转,开始她一天的工作。“我是去年1月份开始在公益性岗位工作的,我的工作是护林员。平常的任务就是去山上转转,查看林地里有没有病虫害,注意防火防灾,制止滥砍滥伐行为。”谈起这份工作,陈开群很是满意,“这个岗位确实很好,这是国家对我们建档立卡户的关心和支持,有了这份稳定的收入后,我心里也踏实多了。相信在国家的帮助下,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49岁的陈开群是喇叭镇合力村的建档立卡户,由于丈夫身患重病丧失劳动力,儿子因病致残生活无法自理,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之前她只能选择就近就业,在家种地养猪。“最多的时候,家里养了6头猪,还喂养了一些鸡鸭,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陈开群回忆说,平时有时间,她还会在村里的花椒基地干干活儿,因为自己也常腰椎疼痛,生活过得非常艰难。

  合力村与陈开群有着类似情况的建档立卡户并不少,他们多是因病、因学致贫。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新蒲新区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他们通过从事以工代赈相关工作获得补贴。据悉,合力村已有70余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

  如今,生活有了保障,陈开群对生活的信心更足了。今年她还种了两亩油菜,喂了一些鸡。只要闲下来,陈开群就陪着儿子锻炼,“教他自己吃饭,希望他能有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说到这里,陈开群一脸坚定。

  与陈开群有相似经历的王德全是新中街道文武村居民,因身患重症,而女儿和儿子目前又都在上学,医疗费和孩子们的学杂费用,让王德全一家因病因学致贫。王德全说,妻子在遵义茶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上班,每个月的工资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生病后,也曾想过从事其他工作,减轻家庭负担,但确实身体条件不允许。”说到这里,这个坚毅的汉子也几度沉默,“在公益性岗位上岗后,我每个月的收入刚好可以负担女儿上大学的生活费。”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新蒲新区聚焦困难群体,充分发挥就业保障作用,按照“托底线、救急难、临时性、公益性”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发公益性岗位,既实现了让无法外出务工的建档立卡人员在家门口就业的目标,又推动了新蒲新区各项公益服务事业的发展。同时,公益性岗位对持续巩固脱贫成效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2020年至今,新蒲新区公益性岗位就业1613人,主要从事村寨保洁、护林、环境消毒等工作,他们都是无劳动力或者因家庭原因有劳动力无法外出的群众,政府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使其就近就地就业,以此来保障这部分群众的收入。“下一步,我们将针对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的群众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再通过其他培训,鼓励和帮助他们自主创业,让我们的乡村越来越美丽、群众越来越富有。”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马云敏说道。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