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 馨 通讯员 闫占廷)他叫黄伟,来自河南商丘,是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也是骨髓捐献志愿服务队队长。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个性情直爽、快人快语、热心肠的汉子。她叫胡磊,80后女孩,某名牌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应聘到杭州阿里巴巴总部,是亲朋好友眼中的佼佼者。
两个没有交集的陌生人,却因为两次骨髓捐献,结成了这个世界上非亲缘的“亲人”。
第一次骨髓捐献发生在2014年9月。2014年3月,不幸突然降临到胡磊身上:她不幸患上了最严重的T母淋巴细胞淋巴瘤晚期,病情危重,唯一的希望就是做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配型的几率很小,向中华骨髓库申请时,胡磊并没有抱很大希望。但幸运的是,竟然找到了合适的配型,而且和她完全符合!
与此同时,44岁的黄伟接到商丘红十字会的电话,问他还愿不愿意捐献骨髓。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加入就是为了捐献,我正等着呢!”于是,2014年9月5日,他在郑州肿瘤医院进行了捐献,捐献过程非常顺利。8点多钟开始采集血样,一共186毫升,整个过程用了4个小时左右。
根据规则,捐献者并不能公开身份,他只是接到红十字会转来的一封感谢信,是她的父亲手写的。黄伟说自己对这封信的内容印象十分深刻,有一段话更是一直刻在他的脑子里:无数次梦见自己代替女儿得了这种病,然而笑醒后发现,残酷的现实不会因为父母的爱而改变。
第二次捐献发生在2016年。在武汉家中养病的胡磊,病情出现了反复,仍然需要进行淋巴细胞移植手术。当年3月21日下午4点,商丘红十字会再次给黄伟打来电话,让他考虑是否同意为同一个人捐献淋巴细胞,爽快的黄伟当时就给了回复:“我不需要考虑,救人救到底。”
只是,捐献过程并不顺利。体检时,黄伟的血糖、血脂、血压、胆固醇、尿酸等指标都偏高,达不到捐献标准。怎么办?黄伟请求给他一点时间锻炼。从接到通知那天起,他开启了锻炼模式。首先练暴走:慢慢地从5公里、6公里、7公里……到后来最长的一次是一天暴走了15公里。然后游泳,下班后游,每天坚持不少于两公里。60天的高强度锻炼消除了“三高”,各项指数基本都合格了。
2016年5月26日,供者的骨髓流进胡磊的身体:“我感觉这辈子特别幸运,人家一辈子就一世,我这一辈子过了两世。”胡磊说,虽然一直没有见过捐献者,不知道对方具体是什么容貌什么性格,但他一直是我的榜样,他的爱心一直激励着我好好活下去。
2020年9月15日,这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当天是第六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也是隆重庆祝中华骨髓库捐献突破一万例的纪念日。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特邀嘉宾,黄伟去北京会议现场参加了宣传活动。
惊喜总是不期而至。黄伟接受主持人访谈之后,一个清秀的女孩手捧一束鲜花登上了舞台,她就是武汉女孩胡磊,她终于见到了两次给自己捐献骨髓的恩人黄伟。那一刻,她热泪盈眶,满怀感激地给黄伟深深鞠了一躬!
黄伟送给女孩一件志愿者马甲和一只杯子,寓意一辈子从事志愿者事业。从黄伟身上,胡磊深深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从那一刻起,她决定去做义工,并登记了遗体捐献,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也尽力给社会带来价值。
“我要好好活下去,坚持做公益,延续黄叔叔给予我的这份爱!”胡磊说。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