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社会新闻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建设
2021-03-14 22:48:42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隆藏)近年来,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教育发展领域中,相互之间的契合度越来越高。今年两会期间,就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引导社会力量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纷纷发表看法,积极建言献策。

  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年,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发展更离不开教育建设。全国人大代表、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认为,在补齐偏远乡村学前教育短板方面,社会组织将大有可为。“建议继续多措并举、多方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同时要加大政策力度,深耕薄弱环节,形成长效帮扶格局。”杨铿表示。

  杨铿建议,推进偏远乡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改善升级;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持续投入,发掘、倡导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模式;坚持教育扶智,加大学前教育数字化投入,引导电信、教育、互联网企业和社会组织兴建、捐赠数字化设施和服务,打通乡村与城市教育的数字鸿沟。

  在自然教育逐渐受到重视的当下,一大批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热情。据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黄细花介绍,随着自然教育越来越盛行,人们逐渐地重视孩子的自然教育,同时,旅游、教育、户外拓展、健身等行业人士纷纷涌入。黄细花建议,希望多措并举推进自然教育机构健康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自然教育建设和运行;适时成立全国性的自然教育行业协会,培育针对不同受众特点的自然教育机构,通过政府牵头统筹,聘请行业专家、社会机构、社会公众共同制定自然教育行业规范标准;同时希望能够无偿向社会机构及民间资本开放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国有资源,对于林草、教育、文化旅游、科普等政府职能部门在相关资质认定及授牌方面,能够给予自然教育民间机构公平的竞争机会;对自然教育相关行业从业机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府部门应加强自然教育相关基础配套建设,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两会,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重视。如何让社会组织参与到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中,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表示,当下,我国大城市经历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其中有很多流动儿童,有些与父母随迁大城市,有些留守乡村,还有一些在随迁和留守之间不断艰难地转换,这些儿童在教育和成长方面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19年末,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36亿,18岁以下流动儿童(流动人口子女)近1亿,我国每3个儿童平均就有1个受到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

  为此,俞敏洪提交《关于切实保障超大城市流动儿童平等受教权利的提案》,他建议,修改《义务教育法》,切实保障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就近入学。

  “要关注流动儿童特殊需求,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解决流动儿童校外学习问题。建议发动社会力量,积极为流动儿童营造平等、温暖的环境,积极促进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共同学习成长,避免出现‘群体隔离’。针对流动儿童在音体美德素质教育方面的突出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开展专项活动等形式,引入公益组织参与流动儿童的全面教育,倡导社会各界加大对流动儿童长期化、固定化、个性化帮扶,让流动儿童‘留得下、待得住’,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俞敏洪说道。

  有了众多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社会力量积极地参与到教育建设中,共同推动我国教育稳步发展,早日让教育托起“中国梦”。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