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陈文 本报记者 艾捷)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这样一位女性,她长期致力于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救助帮扶,为160名孤儿搭建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谱写了一首用真情哺育孤儿的动人之歌。她,就是湘西州慈爱园园长张薇,也是孩子们眼中的“园长妈妈”。
使命担当——为的是一份慈爱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不要让贫困山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帮助大山里孤儿摆脱生活困顿、教育困境,彻底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成为湘西州慈善总会履职的重点。2015年,湘西州慈善总会决心筹建全州第一所孤儿集中养育机构——湘西州慈爱园。经过精挑细选,从事基层福利院工作十多年的张薇被组织安排担任慈爱园党支部书记、园长,肩负起创办救孤成才示范园的光荣使命。
慈爱园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对于孤儿集中养育,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全靠一步步摸索。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党员的张薇勇于担当,克服工作人员不足、缺乏可供借鉴管理经验,经过紧张有序的筹备,于2015年8月初,使来自湘西州八县市的102个(现为160个)健康学龄孤儿来到了他们的新家。
湘西州慈爱园也成为湘西州首个探索孤儿集中养育的慈爱机构。
160个孩子一个妈
“我的妈妈是一个仁慈、有爱心的妈妈,她总是自豪地说‘我有161个儿女,慈爱园160个,家里还有一个小冤家。’”这是张薇儿子写的作文《我的妈妈》里的一段话。这个“小冤家”一度因为妈妈对慈爱园小朋友的“偏爱”而感到“不满”。
在张薇的心中,自家的孩子和慈爱园160个孩子一样重要。因为,这160个来自全州各县市的孤儿,都遭遇过失去至亲的悲痛,他们艰难的生存处境、天真无助的眼神,无时无刻不触动着张薇的心。
五年多来,张薇踏遍了湘西的山山水水,足迹遍布大山深处的村村寨寨,累计走访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家庭300余次。每到一户孤儿家庭,她都会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致孤原因以及家庭困境。这些孩子们的辛酸过往常常让她泪流满面,也更加激发了她满怀激情的工作激情和对孩子们的无私大爱。
和孩子们相处越久,对孩子们的情感越深。张薇长期吃住在慈爱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孩子们进行全方位看护。常常为了孩子们的安全问题寝食难安,为了孩子们的学习医疗费用四处筹集爱心善举,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尽快成才,她倾尽所有,彰显大爱。
付出真爱,必有回报。慈爱园成立五年多来,因为张薇对孩子们真心投入,母爱般的关怀,失去至亲的痛逐渐被温暖的阳光所驱散,被甘甜的雨露所滋养。入园的孩子们越来越阳光、越来越自信,全园160名孩子都喜欢上了这个和蔼可亲的“园长妈妈”。
用真情探索育孤新模式
湘西州地处武陵山区中心腹地,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散居孤儿普遍面临着照料缺位、情感缺失、教育乏力等现实问题。成立慈爱园实行孤儿集中养育,是结合州情实际救助孤儿最精准、最有效的扶贫举措。
孤儿由于遭受过失去至亲的打击,缺失完整的家庭教育,张薇认真研究每个孩子的家庭、心理状况,对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并设计了系列信心教育活动。在日常的生活中,把阳光交流、积极表现融入引导行为教育的各个环节,把自信教在细、教得巧。目前,慈爱园的孩子们开朗活泼、热情大方,个别孩子孤僻、抑郁、焦躁等心理疾病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疗。
张薇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为孩子们找优秀的志愿者老师,每周末安排舞蹈、钢琴、古筝、体育、苗鼓等志愿者老师为孩子们义务教学,让他们多才多艺的一面都能得到很好地培养。寒暑假还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提前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张薇非常注重孩子们的感恩教育,慈爱园营造的“家庭式的温馨、校园式的学风”,时时教导他们知恩、懂恩、感恩,让他们知道感恩的最高形式是付诸行动,逐步完成知恩图报、品学兼优的成长与蜕变。
张薇不仅注重孩子们的“养”,更注重他们的“育”,让孩子们获得良好的教育,为每个孩子设立成长、成才目标,规划他们的成长、就业道路,让“苦孩子”变为“好孩子”成为“红孩子”。
让慈爱不断延续
在张薇的带领下,湘西州慈爱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示范引领,用实际行动消除了许多人对集中养育模式的担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在湘西州慈爱园的示范引领下,全州七个县均创办了一所慈爱园,800多名散居农村的孤儿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在慈爱园里快乐生活、学习和成长。张薇积累的孤儿养育经验也被广泛运用于各县慈爱园的工作当中。
爱心汇聚,爱如潮涌。现在,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爱心组织和爱心人士,纷纷把爱心汇聚到慈爱园。湘西州慈爱园也成为了湘西州精准扶贫的一大亮点,在本职岗位上默默坚守的张薇也成为湘西州扶贫攻坚的先进典型。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湘西州优秀共产党员”“湘西州十佳孝亲敬老之星”“湘西州五一劳动奖章”“湘西州先进工作者”“湘西州优秀人大代表”等称号。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