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郭义才 本报记者 艾捷)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西仓峪村有一则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姐姐为了照顾瘫痪痴呆的妹妹终身未嫁。40年后,冯家峪镇慈善爱心协会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伸手帮助姐妹俩共享晚年,这个故事也一传俩、俩传仨,在当地成为一段佳话。
姐姐李玉凤19岁时父母相继离世,家里相依为命的只有一个比自己小6岁,不能独立行走且大脑痴呆的聋哑妹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李玉凤到了婚嫁的年龄,十里八村的小伙儿们很多上门求亲,有的户籍在平原,有的家住城里,可谓条件优越,生活宽裕,这对于祖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农村姑娘来说无疑是个好机会,但看了看无人照顾的妹妹,李玉凤还是一一谢绝了。对此,不仅小伙儿们不理解,就连提亲的媒人也不理解,村里的乡亲们更是充满疑惑,而李玉凤考虑的却是,不能为了自己的婚姻甩掉妹妹一走了之,把包袱卸给政府,把责任推到村里,把麻烦留给邻居。她毅然决定,终身不嫁,踏踏实实地在家照顾自己的妹妹,担当起长姐如母的角色。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春耕、夏锄、秋收,担水劈柴, 李玉凤里里外外终日无闲。一转眼,整整40 年过去了,对妹妹不离不弃,精心照料,爱心呵护,妹妹过得很好,可年迈的姐姐也从满头秀发的少女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啊,她的眼角布满了鱼尾纹,每条纹线都印刻着风霜雨雪和姐妹之情。如今,多年积劳成疾的李玉凤早已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但她从未向政府和村里提出过任何要求,默默地守护着妹妹过着艰辛清苦的窘困生活。
2017年5月,冯家峪镇慈善爱心协会成立,在对全镇18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贫困家庭进行地毯式普查中,发现了李玉凤这一特殊的家庭人员组合及生活状况。镇慈善爱心协会的工作人员经过详细了解,为李玉凤朴素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抉择而感动,决定对姐妹俩的日常生活给予资金及物质上的帮扶,确保她们的生活无忧。当李玉凤第一次接过爱心协会的善款和生活物品时,布满眼角的鱼尾纹似乎舒展了许多,被生活压弯的身板似乎也挺直了许多。
除了给予资金和物质上的必要帮扶之外,镇爱心协会对李玉凤家还积极协调镇民政、青年团、民兵、妇联、卫生诊所等部门,共同成立了志愿者巡视队、服务队、助耕队,定期到李玉凤家及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担水劈柴,打扫庭院,收拾整理家务。建立了困难户身体健康状况档案,定期巡回义诊。适时组织民兵、青年团帮助困难户做好春播、夏管、秋收、脱粒入仓等农活。在爱心救助协会的帮扶下,姐妹俩的日子现在过得无忧无虑。
李玉凤逢人就说:“我不仅遇上了好社会,也遇到了好心人,慈善人就是民间的活菩萨啊”。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