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社会新闻
李会鹏的20个日夜
2020-12-14 15:36:08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馨 通讯员 闫占廷)一个工作证,一本略显潦草的救灾日记,一件印有手捧爱心图案的志愿者T恤,一个记满了电话号码的记事本,一捧用彩纸折成的象征希望的纸鹤,一摞写满孩子内心苦恼的小纸条,一封封情深意切的感谢信……这些都是河南省宁陵县城郊乡初中教师李会鹏珍藏多年的“宝贝”。

  时间回到12年前。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当看到电视上灾区群众无助的目光、废墟里救出的孩子恐慌的眼神……李会鹏再也坐不住了。他一直在想,除了捐款,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呢?三天后,当李会鹏在网上得知中国儿童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儿童会”)招募志愿者,给孩子们做震后的心理干预和辅导的消息后,就义无反顾地作出应征的决定,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那些灾区的儿童。和父母、学校领导商量后,李会鹏与儿童会取得了联系,如愿成为该行动第一批赴灾区的20个志愿者之一。

  5月19日傍晚,李会鹏坐车抵达四川绵阳一处儿童会临时工作点,还没有放下行李,就觉得脚下一阵强烈地晃动。5.5级的余震先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儿童会的负责人告诉李他,这个救援小组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志愿者组成的,由儿童会的申家颖老师带队,工作的性质是震后心理干预,面对的救援对象是那些在地震中侥幸逃生的孩子。负责志愿者培训的王老师给新来的志愿者进行了细致的工作指导,他的话让李会鹏记忆深刻:“我们要面对的是刚从死亡线上回来的孩子们,他们还没有完全走出死亡的阴影,这段时间是他们极度脆弱的时候,地震给他们带来的恐惧和失去亲人的痛苦,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地得到心理干预,这些孩子很可能一生都走不出地震的阴影。”

  到达绵阳的第二天,李会鹏就随红十字会的物资发放车前往北川擂鼓中学。北川县擂鼓镇,是汶川地震中灾情最严重的乡镇之一。擂鼓镇中学是该镇唯一一所中学,地震发生那天,校长陈仕斌带领老师把全校800多名学生都转移了出来,但有一位姓吴的老师在救护学生时不幸被压在废墟下身亡。

  刚刚经历了生死劫难的师生惊魂未定,神色悲恸,一双双茫然无助的眼睛紧紧揪着志愿者的心。他们立即行动起来。学校的残砖瓦砾里蹲坐着一个小男孩,光着上身,怀里抱着件衣服。李会鹏得知他就是那个被吴老师用生命换来的孩子刘山。灾难让刘山的心灵备受煎熬,一连多天,他抱着沾满吴老师鲜血的衣服只是一个劲地哭,不吃不喝也不说话。李会鹏默默地走近刘山。他把头使劲地埋进胳膊里,啜泣变成了大声痛哭。李会鹏紧紧抱住他,一遍遍劝慰他:“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我们要正视灾难……”并陪他在千纸鹤上写上吴老师的名字,抛向天空,进行了一下告别仪式。直到志愿者离开的时候,刘山还没有和父母联系上,可是李会鹏却听到他说话了:“我会好好活着,我要找到吴老师的孩子,照顾吴老师的孩子!”

  中国儿童会要在绵阳市安县永安镇筹建一个儿童村,李会鹏被派到该镇土桥村工作。在儿童村里,他和其他两个志愿者把32个孩子召集起来,组织成一个临时班级。除了辅导孩子功课,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心理辅导。李会鹏教唱的那首《阳光总在风雨后》唤醒了孩子们久违的笑容,坚定了他们热爱生活的信念。由于每天超负荷的工作,体能的透支让李会鹏又累又乏。李会鹏对记者说,他深感自己肩上的重担,只要一看到孩子们期盼的眼神,疲劳感就会立刻消失。

  2008年6月9日,随着第二批志愿者的入川,儿童会的第一批志愿者完成了任务。李会鹏离开了那些孩子,在四川灾区的20个日日夜夜,是他40年来最为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

  时隔12年,那些在废墟中走出的孩子,依旧是李会鹏心中最深的牵挂。这些年里,李会鹏一直在和他救助的孩子们通过发手机和微信交流。每逢节日到来之际,他送出的第一个祝福,便是给这些孩子们。每年期末考试后,他都会收到孩子们汇报学习进步的信笺。

  李会鹏在日记里深情地写道:“泪水和悲痛并没有让这些孩子失去他们的笑容,也没有带走他们的信心和坚强。我祈求幸福像可爱的天使长着翅膀,为着他们的笑容和坚强,为着他们的朴实和善良,不远万里飞到那些孩子身旁。”


责任编辑:csgyb2